“柏树村少年杀人事件”有两个“痛点”
非常道
微声音
“官员自杀”事件 不能一再烂尾
下一篇4 2014年7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柏树村少年杀人事件”有两个“痛点”

□苑广阔
 

6月28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柏树乡柏树村,8岁男孩晓辉,被几名闲来无事的同学,强行叫到3公里外的永宁寨村,最终被11人围殴致昏迷,后经抢救无效身亡。据了解,涉事的11名同学,均不满14周岁。(7月9日《京华时报》)

“柏树村少年杀人事件”最令人痛心的地方在于,受害者是一个孩子,而肇事者是一群孩子。对这起悲剧,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比如家长对未成年人的监护问题,比如留守儿童的监管问题等等。但在我看来,“柏树村少年杀人事件”真正的“痛点”有两个:一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二是农村儿童课余文化生活的严重匮乏,精神世界的严重空虚。

因为缺乏生命安全意识,所以他们不把别人的生命当回事,也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乃至感觉把自己的拳脚打在别人的肉体上是件很刺激的事情,最终做出了围殴致别人死亡的事情来。而未成年人生命意识匮乏的主要原因,无疑正是学校生命教育的欠缺。一个视自己和别人生命如草芥的人,根本就是个身心严重不健全的人,他学习再好,成就再大,又有什么用?

悲剧发生的时候,恰逢周六,这就引出了事件的另外一个“痛点”。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周末的时候可以跟随父母去图书馆、去公园、去游泳馆,或者是上各种兴趣班,但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尤其是一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只有拉帮结伙地疯跑,疯玩,其中就难免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的危险事情来。他们为什么“闲着无事打人玩”?说到底不就是因为无聊,因为空虚,因为找不到更积极健康的方式和渠道消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吗?

悲剧已经发生且无法挽回,但沉痛的教训应该被汲取。如果说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那么如何丰富农村孩子的课余和假期文化生活,让他们有机会享受更丰富多彩、更积极健康的精神娱乐活动,无疑就是政府和社会应该考虑的事情。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