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成功 罗哲文先生能安心否?
拒绝“啃老” 应从孩子“伸手要”开始
被背官员缘何不长“记性”?
非常道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4年6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运河“申遗”成功 罗哲文先生能安心否?

□姜伯静
 

6月22日,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运河“申遗”成功,让我想起了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起到至关作用的一个人——罗哲文。这位梁思成先生的高足,推动了中国有形文化遗产走向世界的进程,最早提出了保护大运河的意见。1986年,中国开始第一批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时,他就参与了申报文本的写作工作。2005年,在“中国保护世界遗产走过20年纪念座谈会”上,他曾经感慨:“我这辈子没完成的事不多了,还有一个心愿就是让大运河加入世界遗产。”但很遗憾,直到2012年罗先生逝世,他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今天,罗哲文的遗愿实现了,大运河“申遗”成功。但是,泉下有知的罗哲文先生能安心吗?

对于大运河申遗后的未来,2006年5月17日,罗哲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运河申遗达标没问题,保护才是关键。”因为大运河涉及的省份太多,所以很难对它统一管理,因此各地的所谓保护方式也并不相同。有的地方听之任之,有的地方建立景区,有的地方圈古城。当然,也有立法进行保护的。比如,山东省在2013年公布实施了《山东省大运河遗产山东段保护管理办法》。但是,行之有效的保护却不是太多。听之任之的,是任其衰败;开发建设的,基本上摆脱不了大拆大建的套路,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破坏呢?而立法的,管得了东段,能管得了“西段”吗?我想,这,才是罗哲文最为担忧的。

大运河“申遗”成功了,这件事的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都难以估量。但是,由此而来的“争食”也难以避免。如果不认真进行保护,那估计这大运河只剩下一个名分了。面对大运河的现状,以及难以预知的未来,虽然大运河“申遗”成功,可罗哲文先生能安心否?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