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故事
看到更“豪”的“拆二代”,心里痒痒的
拆迁前:七里塘 拆迁后:凤凰城家家景园
每次听到朋友们对自己“拆二代”身份的调侃,27岁的李萌总会觉得憋屈:“我家拆的又不多,干嘛老讲我?”
另一边,看到其他“土豪”“拆二代”开着新买的豪车一骑绝尘的样子,李萌的内心又会痒痒的。每当这时,父母一句“别想”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把她内心的虚荣小火苗浇得透透的。
“城中村”姑娘,变身“白富美”
2002年,还在上初中的李萌第一次从家人那里听到了“拆迁”一词。
3年后,他们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新房。
这次拆迁,李萌一家分到了两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家人住一套,另出租一套。加上赔偿款,李萌一家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为“拆二代”的李萌,身边并没有多少“同盟”,周围年轻人更多的是在为房子辛苦打拼。
每天下班回家,李萌总能看到当年同村、那些拿到六七套,甚至十来套房子的“拆二代”们,开着新买的豪车出门。油门一踩,那一骑绝尘的样子,总能让李萌心里痒痒的。为此,李萌也会找到父母,试探着表达自己的羡慕。每到这时,父母丢过来的一句“别想”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把她内心的虚荣小火苗浇得透透的。
不寄希望于房子,希望和家人过小日子
转眼到了结婚年龄,架不住父母的催促,李萌乖乖去相亲。好在父母是农村出身,理解生活不易,并未因为拆迁而自抬身价,只要求女儿找个踏实可靠的人过日子。
不久,李萌相中了一个,对方是现役军人。“人看起来老实,感觉很踏实。”不久,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拆迁分房对我的影响,更多是生活压力的减少,心理上的轻松。”对于将来,李萌和父母商量后决定,两套回迁房先不动,不到遇事急需用大钱,坚决不能变卖。
对于其他土豪“拆二代”们辞去工作过逍遥日子,李萌并不是那么羡慕了。“比如旅游,我自己挣钱也能去旅游,人家出国游,我出省游也行啊。”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专家观点 “社会、家庭应合理引导”
一夜暴富,给年轻“拆二代”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面对众多金钱诱惑,他们有的陷入迷茫,有的堕落。对此,社会、家庭该如何加以引导?为此,市场星报记者专访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
“拆二代,是当前社会转型大潮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一种群体现象。”王开玉说,由于“拆二代”的大部分财富来自于父辈拆迁,而并非自己劳动所得,不免会引起其他人的艳羡甚至不满。
但“拆二代”的财富是合法所得,王开玉认为,社会不要轻易给这个群体贴上标签,他们也需要社会的认可。
“如今的‘拆二代’,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总体上是愿意向好的。但由于年轻,价值观尚不稳定,因此突如其来的一夜暴富会让他们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对此他认为,社会、家庭和社区都有义务对这个群体进行引导。
“拆二代”事件回顾
● 2010年5月,《北京日报》上的一篇题为《巨额拆迁款,农民该怎么花?》的报道,首先提出“拆二代”一词。
● 2013年1月,《河南商报》报道《郑州“拆二代”喝毒药逼父亲买豪车》。
● 2013年2月,杭州“拆迁女”婚恋地图网上热传。
● 2013年3月,《钱江晚报》报道《两年吸掉一套房:暴富的“拆二代”一夜返贫》。
● 2014年2月,北京电视台报道“拆二代”深夜驾车抢劫事件。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的“拆二代”并不愿意面对记者镜头,更不喜欢被贴上“拆二代”的标签。而当聊到“拆二代”中一些极端例子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说:这只是个例,并不代表整个群体。
如今,手握多套房子、巨额赔偿款的“拆二代”们,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管是“拆二代”、“富二代”,也许只有当这所有的“二”都变成“一”,我们的国家才有更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