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我省时段性电力缺口或达250万千瓦
安徽省实施以奖代补 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5115亿过手,没有倒下一个干部
3上一篇 2014年6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5115亿过手,没有倒下一个干部
招投标“合肥模式”成全国样板
星级记者 俞宝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一场改革均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这一滋生腐败的“重灾区”,在合肥成为改革的样板,使其在5115多亿“面前”,没有“倒下”一个干部。这一切都来自真抓实干,从不固步自封。

7年改革实践 印证市场规律

公共资源交易一头连着政府,一头牵着市场。

多年来,合肥公共资源交易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披荆斩棘”的发展,在积极减少“有形之手”的干预主导影响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了“有形之手”应用的方式,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资源分散型向集聚型”、“管理审批型向服务型”、“工作推动型向市场调节型”、“监管维护型向引导型”、“流程复合型向标准型”、“市场专业型向开放型”的六大转变,促进了市场主导“无形之手”的功效发挥,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可以说合肥公共资源交易用7年的改革实践印证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外省慕名来合肥“取经”

截至2014年4月底,合肥公共资源交易7年多来累计完成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25652个,总交易金额达到5115.94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累计达到1502.05亿元。

健全的制度,刚性的执行,规范的市场,吸引了如河南平顶山、湖北黄梅、安徽的六安、蚌埠等一大批外地市的重点项目,合福铁路物资采购等一批国家、省部重点建设项目,京东方、鑫昊等离子、赛维LDK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招商引资项目以及一批非市属投资、非政府投资项目的进场交易。2010年以来,外来进场交易项目823个,交易额363.19亿元。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多元型发展格局,使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据合肥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局局长黄卫东介绍,目前除了西藏,其他所有省、市、自治区都来合肥“取经”过。

招投标“合肥模式”成全国样板

目前合肥市招投标已经形成了以“二库”、“三网”、“九系统”的运作模式。企业会员库共有工程、货物、服务三大类共13036家会员企业。

合肥还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会员报名、网上业务受理、网上答疑、网上开评标、网上支付和网上监控,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证金系统自动计息、自动退还等功能,有效地解决了投标人信息在银行转账环节泄密的问题。

合肥市招投标改革得到中央纪委的肯定,随着填补国内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地方立法空白的《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不仅固化了“合肥模式”,成为全国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法制样本,而且为升级“合肥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撑。

记者手记 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如此“攻无不克”的合肥模式,是单方面的“自吹自擂”?还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采访中,一个实例让记者放下了质疑态度。

2011年,巢湖市进行了区划调整,随之,招投标“合肥模式”进驻巢湖。在2012年完成我省首个“铁老大”地方招标项目后,安徽第一高楼“滨湖时代广场”建设项目又在巢湖进入招标程序,“合肥模式”在巢湖区域“怒放”。

在区划调整的第二年,合肥招投标巢湖平台累计受理项目380个,交易金额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20亿元;累计完成项目291个,合同金额53亿元,是区划调整前地级巢湖市的8倍。

如今,巢湖平台项目范围涉及省直以及芜湖、六安、滁州、宣城、淮北、马鞍山、蚌埠、淮南等周边8市,涵盖了土建、监理、规划、设计和设备采购等各类项目,从而扩大了招投标“合肥模式”的品牌影响力和合肥招投标的区域辐射范围,也为未来合肥招投标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增长点。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