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空致空头悬剑掉落
A股“不死鸟”神话必须终结
严打“老鼠仓”背后的困局
史上最严排放标准正式出台 环保板块或享千亿改造投资盛宴
有色、地产领跌市场
政策利好集中释放 国企蓝筹股迎来战略建仓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6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严打“老鼠仓”背后的困局

郭施亮
 

自今年3月以来,证监会对“老鼠仓”的打击力度可谓空前。就在5月初,在证监会的例会上,一次点名十多家涉嫌“老鼠仓”的基金公司。其中,有几家基金公司市场影响力颇大。

何谓“老鼠仓”?实际上,“老鼠仓”是指庄家在利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或相关关系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的行为。毫无疑问,“老鼠仓”的频繁出现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中,对广大投资者而言,“老鼠仓”的出现必然会损害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进而削弱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然而,在管理层严厉打击“老鼠仓”的背后,却暴露出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首先,整体的违规成本依然偏低。以“老鼠仓”获刑第一人韩刚为例,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没收其违法所得并罚款31万元。相对于基金经理过百万元的年薪,区区31万元的罚款并不会让市场感受到法律法规的震慑力。

再者,涉及案件太广,涉案人员太多,进而降低了执法的效率。按照证监会主席肖钢所述,近年来证监会每年立案调查110件左右,能够顺利作出行政处罚的案件不超过60件。平均每年移送涉刑案件30多件,最终不了了之的超过了一半。显然,即使“老鼠仓”被真正入刑,也未必能够逐一定罪,最终让部分不法之徒逃过一劫。

最后,国内基金经理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虽然部分基金经理的年薪高达上百万元,但是因基金经理的年薪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加剧了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有时候,面对上千万元,甚至是上亿元的巨大诱惑,部分基金经理或许会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了违法的道路。

严厉打击“老鼠仓”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不过,在严打“老鼠仓”的同时,必须大幅度提升市场的违规成本,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震慑力。这样,才能除掉“老鼠仓”的生存土壤,还投资者一个干净的市场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