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发布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4月22日《北京青年报》)
相比较不太高的国民阅读率而言,更令人堪忧的其实是较低的国民人均阅读量。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2012年全球国民人均阅读量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大概是11本,美国是8.7本,日本在8.5本左右,法国则是8.4本。换言之,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与欧美国家有着很大差距,只相当于他们的一半,与出版大国和文明古国身份极不相称。
在如此低的国民人均阅读量上,更为堪忧的是浅读现象十分严重。根据全国各大书店、电商网站以及各类媒体发布的图书畅销榜单,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当下很大一部分国人的阅读,其实是以流行的通俗读物为主,特别是娱乐休闲类的通俗读物和一些影视、音乐、体育、商业界名人撰写的心灵鸡汤类读物。
因此,不只是要提高国民阅读率,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国民人均阅读量和国民阅读深度,就必须培养国民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娃娃抓起,这对提高国民素质以及推动出版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占据我国藏书主体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向全社会开放,方便民众可以低成本地阅读,占据一定藏书量的中学图书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周末休息日逐步向市民开放。其次,政府要通过政策扶持,推动国民阅读,在免征实体书店增值税的基础之上,对于深度读物和优秀儿童读物等好书应当免征出版、发行等整个链条的各类税收,甚至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直接降低此类图书定价,同时也减少毫无营养的垃圾图书的出版。再者,在图书制作上,应当像日本等国多出版一些携带方便的小开本图书,方便民众在乘车、等候过程中阅读,与电子图书抢市场和抢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