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家住西安城南的公务员李应(化名)送走了来西安度假的老同学杨鑫(化名),李应感觉老同学来的这几天,自己“受了刺激”:毕业分别快10年,当年的上铺同学已是金融界新秀,而下铺的自己依旧是名普通公务员,自己挖空心思为这位“睡在上铺的兄弟”准备的人家当年最爱的菠萝,遭到“嫌弃”,宴请时也被人家抢着买单,这让李应很受伤。(3月25日《华商报》)
在商海中钻营多年,引致“金融新秀”异于校园阶段的变化,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也无可厚非。再者说,基于这种视觉和言语感官下的刺激,李应所产生的落差感,并引致出相对剥夺感,这似乎也是服从于人性和心理上的基本常识。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从中所折射出的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迷失。于“金融新秀”而言,自顾自地坐享个人物质上的成就,并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个人的“成功”审判着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显然是一种炫耀性的优势植入,摒弃了最本真的同窗之情,甚至扭曲对人际交流的尊重取向,使得老同学“很受伤”,最终可能失去“睡在下铺的兄弟”。从公务员李应来看,之所以能在“炫富中受伤”,并且要做出职业生涯的改变,关键还在于个人价值取向的迷失,以简单的物质成功来界定,而忽视了成功的真正要义:工作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的实现。
事实上,区别于对物质财富创造的追求,以“奢靡化、物质化”为表征的价值迷失,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的积弊。最明显、也是最值得警惕的,便是这种价值迷失对道德崛起的阻碍、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而要祛除“价值迷失”,最亟需做的是社会重建,这其中包括社会秩序、价值信仰、文化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