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住长沙城南的张女士脸上皮肤过敏,到楼下药房买维E。一问价格,每盒120元。张女士跑了韶山路上好几个药房,都没有找到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到10元一盒的维E。像这种低价药失踪的现象并不鲜见。记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调查发现,一些用于急救或治疗感冒、老年病、结石和风湿等疾病的低价基本药物经常一药难求。(3月23日《人民日报》)
在我国,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并通过政府基本药物目录,列入医疗用药,通过招投标进入医疗环节,最终决定药品的市场占有比例。虽然,政府定价从初衷的设计上,防止药企价格垄断,加剧患者负担,但是定价本身既没有建立类别药品成分定价参照标准,也没有考虑到企业生产成本的动态变化,同一成分不同名称的药品的定价可以相差几倍,甚至数十倍之多,可见定价本身并不公平。
坦率地讲,在市场价格空间如此之大的语境下,低价药非但没有竞争优势,反而在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上升的制约下,逐步失去生存空间,形成“逆淘汰”的格局,不仅有违市场竞争规律,也损害了患者的基本权益。比如新闻中的维E,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外,不同价格的存在,并不能形成薄利多销的局面。在药品供需利益的选择中,起到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患者,而是医疗机构与医生,在现有医疗模式下,无论是药品招标还是医疗上的处方,低价药并不契合多方的利益诉求。并且,日渐健全的医保体系,医疗用药的负担更多地转嫁给了医保基金。
以此论之,在现有定价体系下,药企既然不能让低价药享受到应有的市场公平,药品形成市场 “逆淘汰”的困局就不偶然。解决常见药品动辄玩消失的问题,需从根本上推进医疗体制改革,让医疗回归到“以技养医”的模式上来,并有序开放药品市场竞价供应,切割掉管控环节虚高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