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刚刚把孩子送进校园的爸爸妈妈,恐怕都体会到这样一句话,人生何处不是赛场。新学期父母的比赛中,就有一项,为孩子“跑官”—— 争取让孩子当上班级的小干部。(3月12日《南方都市报》)
家长之所以热衷于为孩子“跑官”,并非看上了班级干部本身的权力,而主要是为了让孩子获得一个锻炼平台。但每个孩子潜质与个性都是独特的,适合他们的人生最佳历练方式,也肯定是各不相同,“班干部”这样的平台,未必就是所有孩子的“通用”进步阶梯。
家长“越俎代庖”为孩子“跑官”,非把他们往一个进步模式上“撵”,是希望通过铺设一条现成的成长路径,从而让孩子更“快捷”地走向成功的“正途”。但显然,这种做法既无视孩子内在潜质与个性的多样性,也违背了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多样性诉求,也就是说,家长眼里的“进步”,孩子可能并不买账,而既然没有兴趣支撑,这种“进步”就不可能持续。
小鬼“当官”,小事并不小,在家长的理解中,若把它当做一种锻炼能力、成就自我价值的机会,自然目光长远,也就无需不择手段替孩子“跑官”。反之,如果把“当官”解读为“有权有势”、“高人一等”的符号,为达到目的,他们肯定会践踏一切规则,成为只信奉“官本位”的奴隶。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不让“官本位”的意识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作为家长,其实更有责任。对于“为何当官”、“如何当官”的问题,家长本身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起码不能给孩子错误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