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多数人都对汽车不太了解,这就导致不少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盲区,这些盲点容易被少部分商家、维修店利用。记者梳理了几种常见案例,希望消费者能够从中学会预防消费陷阱。
D 购车前要看清合同
案例来源:中国江门网
案例:黄先生在某汽车品牌店订购一辆汽车并交了6000元订金,签购车意向。当时,商家表示,如果不购买随时可以退还订金。当晚,黄先生观看了3·15晚会,看到了该晚会曝光了该品牌汽车DNS系统的问题后,决定不购此车,并要求商家按约定退还订金,但遭商家拒绝。黄先生认为商家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于是向江海区消委会投诉,请求协助解决。接诉后,消委会多次与该品牌4S店联系、沟通,并详细解释《消法》及《合同法》相关条款,经多次调解,该汽车品牌店最终退回了黄先生订金6000元。
分析:在法律上,“定金”与“订金”虽然只有 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相同。特别是在订车之后想要更换其他车型或是与经销商产生误会、导致不想购车的情况下。这种情况里,“定金”表示付款无法再退,而“订金”则代表购车意向,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如果还在犹豫不决,先选择交付“订金”,这样就可减少不合同纠纷。
编者手记:法盲容易吃亏,多了解法律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E 取车:防以旧代新
案例来源:信息时报
案例:2012年12月1日,无锡的杨女士订购了一辆轿车,交付定金2000元整,与经销商约好12月8日到店取车。杨女士如约到店取车,但验车时发现4S店交付的车辆有严重使用过痕迹,是一辆旧车。杨女士于是要求更换新车。而4S店给出的答复却是:此车型已被全部订购,无现车。杨女士当即要求退还定金,但4S店负责人却再三拖延时间不肯退还。杨女士只好向厂家投诉,希望通过厂家责成4S店尽快处理此事,幸运的是通过厂家调解后4S店给予退还定金。
分析:这种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消费者要有维权的意识。但是治本的根源还是在于行业的规范问题,要通过促进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建立健全4S店诚信监督制度等措施,从源头上断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编者手记:购车的朋友们,在取车前最好了解一点相关知识,然后注意观察,真碰上了这种情况,一定要用合适的方式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F 保养:防被诱导
案例来源:华西都市报
案例:2013年,华西都市报曾定向投放《2013汽车售后养护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结果显示:九成车主曾被经销商诱导保养。在遭遇“过度保养”的车主中,约91%的人是在商家提示下发生的,而在种种提示手段中,最为常用的手段为短信和电话。事实上,除了短信和电话,在4S店内,车主也会受到诱惑。车主徐晨华就有过类似经历,他说:“我经常接到类似的电话,朋友从4S店打来电话问,售后建议换掉某某零件,问我有没有必要。听了我的建议后再决定是否更换零部件。”
分析: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工作的原理以及用车规律等并不是很懂,所以才有这种被诱导进行保养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在汽车售后服务领域也非常普遍。对消费者朋友们的一个建议是,一定不要盲从,要多问多咨询身边懂汽车的人,这样才能防止被诱导。车主弄清楚汽车保养节点后,对经销商的诱惑短信和电话大可以置之不理。
编者手记:消费者多一个“心眼”的同时,汽车行业的相关协会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约束经销商的这种诱导车主“过度保养”的行为,倡导诚信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