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权宝典1
2014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维权宝典1
聚焦汽车消费
王娜 杨良俊 记者 董方
 

距离“汽车三包”正式实施已有半年时间,我们即将迎来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今年3·15,记者梳理了汽车消费中,需要消费者留心、检查的消费案例,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保护意识,提示消费者在汽车购买环节、使用环节中所要注意的地方。

A 购车前要谨慎检查

案例来源:信息时报

案例:2012年4月,青岛的纪先生购买了一辆轿车,不曾想这辆车却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维修困境当中,因其离合器回位故障,在4S店多次更换离合器泵且经过厂方专家检修后均未能解决问题。故车主纪先生有理由怀疑配件质量差,要求厂家换车,并赔偿其多年维修费用。

分析:在屡修不好的案例中,不少是刚刚出厂或者刚上市的新车,车主的行驶里程很短。由于这些质量问题不易在购车验车时发现,且这些故障不会导致车辆完全瘫痪,或是经过维修后会短期正常,从而使4S店有了“得过且过,拖过保修期”的心理。

编者手记:作为消费者,在购买时仔细检查车辆配件质量,以防商家钻空;作为商家,诚信经营是企业之本。在“汽车三包政策”第五章第十八条中指出,家用汽车产品的易损耗零部件在其质量保证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免费更换易损耗零部件。易损耗零部件的种类范围及其质量保证期由生产者明示在三包凭证上。

B 要对“加价提车涉嫌索贿 ”说不

案例来源:中国消费网

案例:在汽车销售环节,加价提车是中国车市的老问题,涉及这一问题的投诉也不在少数。去年山东消费者王先生选购了一辆SUV车型,当时经销商承诺8月底到车,于是王先生交了定金,可一直没有提到车。后来经销商打电话说一周左右可能来车,但是必须加价1万元才能提车。

分析:如此加价在目前国内汽车市场似乎成了见怪不怪的事。面对消费者投诉,多数厂商表示加价是一种经销商的销售行为,价格上浮或下降是市场决定的,厂家无权干涉。消费者可以选择等待,等待时间长短还是要以经销商为准。厂家指导价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汽车市场的确存在加价提车现象,属工商部门重点打击的车市乱象。

编者手记:应价格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企业加强自律、消费者理性消费3个方面来治理这一顽疾。

C 要留心实车配置是否配齐

案例来源:中国消费网

案例:福建一位车主买了一款SUV,开了一年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当时厂商宣传中所称的“后视镜电加热除霜功能”。后来通过询问厂商才知道,这款SUV的“后视镜电加热除霜功能”只装配于北方销售的车型上,南方销售的车型根本没有这一功能。但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款SUV在全国销售的新车却只使用一种配置单,就是北方车型的版本,南方的车主白白为这项配置花了冤枉钱。厂商最终给出了两个答复,第一个答复是“车型的配置以提到的实车为准”;第二个答复为“我们的宣传单上早已写明最终解释权归我方所有”。

分析: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信息,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而在这类案件中,厂商实际上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产品认识的盲区,误导了消费者,涉嫌虚假宣传。

编者手记:对于不了解汽车的消费者来说,应该在购买时研读汽车手册,了解汽车结构和配置。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