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前夕,中央1台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国谜语大会》,引来万众瞩目,翘首以盼,一睹为快。
活色生香的谜语,涵盖着历史、地理、语言、甚至逻辑上的推理,什么是智慧?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智慧吗?当然是,而且是大智若愚的智慧。秀才遇到兵,是智慧吗?至少一边已经不是了。张飞与诸葛亮对哑谜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虽是张飞为诸葛亮解了围,然而,让人沉思的却是诸葛亮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对莽汉张飞的嘲讽。哑谜的故事虽然蹊跷,却得来全不费工夫,值得永远铭记。我们常常称赞懂自己的人是知己,甚或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其实,不光哑谜如此,就是曾经叱咤风云的灯谜,莫不是沾了灯的喜庆,而成为文人骚客竞相角逐的爱好。而灯谜的起源,就是相传2000多年前的“头尖身细如白银,论秤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曾经的无产者对地主老财在灯上指桑骂槐,字面看似骂人,而谜底却是一个“针”字。
话说远了,还是回到《中国谜语大会》,连续几天的灯谜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令孤陋寡闻的我有些昏昏昭昭,不知所以。但是,透过莘莘学子那脑筋急转弯般的灵光脑袋,我还是触摸到一种一针见血般的灯谜趣味。老爸在左思右想,捉摸不定;儿子在跃跃欲试,见缝插针;而我则习惯了慢慢悠悠,晃晃哉哉,在笔记本上一一记下,以告慰我那青涩懵懂的少年时光。
“小伙一直很厚道”,打一央视主持人。如果笼统地看谜面,会陷入死胡同,但如果拆开这句常用语,小伙又称神马?厚道的近义词又是什么?这样一解析,不难想到“郎永淳”这个人,赫赫有名的主持人啊!
“垂涎三尺”,打三字俗语。这颇有点歇后语的意思,假如顺水推舟,答案便是“顺口溜”。
无论是打人名、物名还是俗语成语,《中国谜语大会》将谜语的精华一网打尽,让人一唱三叹。透过古代文人的薪火相传,他们不仅将制谜猜谜看做一种文化,还将这种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所谓“只是要全面,功夫在谜外”,谜语涉及的知识和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样,作为国学的一朵奇葩,必将掀起一场开天辟地的民间文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