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星报带您了解到淮北、六安、芜湖等7市今年的发展思路。今天,记者继续为您带来亳州、宿州、马鞍山、安庆等8市书记、市长的“声音”。
省人大代表、亳州市委书记杨敬农: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活力亳州建设
刚刚过去的2013年,亳州经济快速增长。亳州市委书记杨敬农举例,24项宏观经济指标中,亳州有13项增幅居全省前5位,有6项增幅居全省前3位。
“但与全省其他市相比,亳州仍然处在夯实基础、积蓄力量的阶段,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更低,产业层次不高。”杨敬农坦言,亳州加快发展的压力巨大,责任重大。
今年,杨敬农希望可以在商杭高铁、亳州机场、引淮济亳、涡河航道疏浚、板集电厂等事关亳州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上,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加大对亳芜产业园的支持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消除亳芜产业园扩区升级的政策障碍。”杨敬农表示。
说到改革,杨敬农说:“亳州将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活力亳州建设。将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紧紧抓住扩大开放这个关键,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各项改革的全面深化,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同时,我们还会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实施居民收入赶超计划,把增加收入作为增进民生幸福的首要任务。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在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方面取得新进展。不断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省人大代表、滁州市委书记江山: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
合肥经济圈与南京都市圈、武汉经济圈是相邻城市圈,在国家主体功能区“两横三纵”城市化布局中同处于长江发展横轴,形成跨东部中部地区的“宁合汉结构”,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滁州去年加入合肥经济圈,今年要左右逢源借力发展。
“在项目建设方面,会争取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项目落户。其中,滁宁轻轨、合宁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将在2014年取得突破”。省人大代表、滁州市委书记江山告诉记者,作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创新招商方式,积极利用上海自贸区效应,主动把握国家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机遇,加强承接能力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左右逢源、借力发展。
据记者了解,2010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与铁道部经过充分协商,一致同意共同开展合宁城际高速铁路项目规划研究工作。后来铁道部调整了铁路建设规划和投资政策,合肥至南京城际铁路未能纳入国家“十二五”建设规划,前期工作也因此搁置。
省发改委曾表示,经与国家有关部委多次衔接沟通,目前正在组织编制皖江城市带城际铁路网规划,并争取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此规划编制过程中,尽可能将合肥至南京城际铁路纳入规划,同时可能将滁宁轻轨纳入规划。
省人大代表、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更多精力投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
在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看来,蚌埠去年开通了铁海联运、蚌埠港集装箱航线、建设保税物流中心等,都是令人欣喜和鼓舞的变化。
“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投入到改善民生上。”周春雨提出,今年要做好深化改革、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件大事。
如何做好这三件大事?周春雨透露,围绕这些中心工作,今年要继续扩大有效投入,发展民营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城镇化水平。周春雨表示,“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阵,这就是‘中国梦’在蚌埠的具体实践。”
从一百年前津浦铁路开通到如今的重要交通枢纽,开埠百年的蚌埠早已由当年的小渔村变成如今的魅力城市。作为安徽重要的工业基地,蚌埠主要经济指标曾经在计划经济时期与合肥并驾齐驱,有“合老大、蚌老二”之称。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蚌埠的发展一度落后于部分兄弟城市,老工业城市发展困局引起广泛关注。“重振雄风、再创辉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蚌埠梦”成为当下激发蚌埠人民前行的重要目标。
“未来,蚌埠将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老城区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成规模,文化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群众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民生核心问题基本解决,城市环境和功能大为提升,一座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初露端倪。”
省人大代表、池州市委书记陈强:推进池州国际生态休闲城市建设
“去年一年,安徽发展总体好于全国、领跑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说,同全省一样,去年池州主要指标争先进位,特色发展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的增幅居全省前列。
在陈强眼中,旅游是安徽的一大特色,因此今年要积极推进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池州国际生态休闲城市等核心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
同时,陈强建议,增加“支持池州等有条件的市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创新上先行、示范”等内容。
“生态环境好是池州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优势。”陈强认为,未来的池州必须立足于打好“生态牌、九华牌、长江牌”,进一步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着力将池州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人文和美的城市。
他表示,池州将会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打 “三张牌”,在推进科学发展中走出一条独具池州特色的发展道路,让池州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环境秀美宜居,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日益提升。
(排序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