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元宵双节相逢 比涨价不如拼创意
微声音
公务员孩子压岁钱 不必过度解读
保护伞不除,卖淫嫖娼难绝
“4分钱药方”背后的 医德与医学常识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公务员孩子压岁钱 不必过度解读

□房清江
 

媒体调查北京90名10到13岁孩子发现,孩子们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压岁钱,比去年上涨了5%。其中,父母职业为公务员的压岁钱平均水平最高,共有18个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万元,平均约为5783元,高于压岁钱平均水平。(2月10日《新京报》)

其实,孩子的压岁钱多与少,除了一个地方的整体风气之外,很大程度与家庭整体的收支能力相关,条件好的支出能力强,红包就厚一些,条件不好的想多给也做不到。公务员的孩子压岁钱相对于其他群体多一点应当是事实,毕竟公务员的收入水平在所有社会成员中处于中间位置,且持续稳定,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一部分人。但是,客观地看公务员与其他经商阶层以及企业高管等群体的经济条件,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尽管他们可能只是很小的部分,但是他们给孩子压岁钱的现象不应该被刻意地忽视。

当然,公务员因为职业的特点,孩子的压岁钱更容易被打上权力的烙印,如前一段时间媒体曾经报道,压岁钱成为一部分公务员灰色收入的来源。应该说现实中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变了味的压岁钱压的不是“岁”而是“权力”。此类现象值得注意,却不宜过于夸大,毕竟大多数公务员并没有这样的权力。

当下的公务员差不多成了众矢之的,在公众的眼里公务员已然成了优越与特权的代名词,饱受质疑与诟病,以偏概全,并把整个群体置于“既得利益”的对立面上。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源于社会公平公正的集体焦虑,另一方面源于公共权力制约与监督的缺失,公众对于公务员行使的权力、享有的待遇缺少应有的监督与话语权,隔着一层窗户纸窥探,免不了群体性的种种猜疑。公务员孩子的压岁钱即是如此,被“最高”的尴尬可能并不止于“躺着也中枪”,更有政府如何用制度与机制填平横亘在公众之间的心理沟壑。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