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坛永远的儿子    ■童地轴
不够医药费    ■李景香
Wi-Fi里的焦虑人生    ■赵建伟
礼物    ■徐永鹏
秦淮琐记    ■李梓森
下一篇4 2014年2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地坛永远的儿子    ■童地轴

 

作家史铁生离开我们已经三周年了。他的人格和文字一直被人们称颂。

史铁生上个世纪60年代末去陕北插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因病魔一直缠身,身体每况愈下,但依然写作不止。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等多篇小说以及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发表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散文《我与地坛》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人。被人认为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好的散文之一。作家用平实的文字平静低调地进行“业余写作”,他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刚截瘫的几年,在地坛这个古园中,有好几年的时间,史铁生思考的首要问题是:“活还是不活?”直到有一天,他明白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把生死看得那样明白,那样坦然。作家一生是在极其宁静中生活着,写作着。别人用腿走路,他则坐在轮椅上用思维走路,走得那样诙谐,走得那样智慧,走得那样清爽而矫健。

平日里,我们总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每一天,很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不去看每日太阳升起时的彩霞,也不看月华满天时如水一般的凉夜。不去体味身边的温情和美丽。风景也好,人也罢,我们总是顾不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遭受了命运残酷的打击之后十五年间对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的解读。

在这篇《我与地坛》的散文里,作者对每天都推着轮椅看风景、看花草,甚至看虫子的地坛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那里,他浅浅地低吟,轻轻地诉说,他说,地坛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史铁生在文章中讲述了他和他的母亲,一对从中年到老年一直漫步在地坛的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一位女工程师、一个长跑运动员和一个弱智的美丽女孩。他写母亲对儿子的惦记与牵挂,“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简短话语透视了母爱的伟大与忘我。

就像后来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道,“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作家对苦难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地坛古园里的一墙、一垣、一草、一木,我们都能得到生命的启示。这种启示是那样的安静、温和、清纯。作者在他人生出现大的挫折,心灵遭受极度痛苦,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之时,“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角落,偷偷地写”。

如今,作家已经远去。然而,他文字中苍老斑驳的地坛里所蕴藏的沧桑红尘、悠远历史和不朽情怀都永远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无论史铁生在哪里,地坛离他都很近,或者说他离地坛都很近。

他,永远都是地坛的儿子。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