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望“侥幸”拿影帝
“编”好故事更重要!
一个真实年代的集体历史记忆
3上一篇 2014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刘鹏艳和《红星粮店》
一个真实年代的集体历史记忆

 

在刘鹏艳童年的所有故事里,粮店的故事对她来说是最难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走到哪里,那一个个大粮垛直码到屋顶的场景一直是她挥之不去的记忆,因而诉说一个粮店兴衰史的欲望,便幻化成一种让她魂牵梦萦的责任。

刘鹏艳说,这个故事藏在她心中时日久矣,她讲出来,讲给更多的人听,就像小时候父母讲给她听一样。终于有一天,她坐了下来,拿起了笔,写下了《红星粮店》。

在小说里,她把社会和时代发展演变的一个个瞬间、一个个片断、一个个人物,融进或真实或虚构的情节。而这个记录真实年代发生的故事,被中国小说学会评为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类第二名。

记者 张亚琴

人物简介

刘鹏艳,《清明》杂志社编辑、安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2007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班,从事现当代小说及影视文学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2011年开始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天阉》(201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

文章和本人“货不对板”

记:写这个故事的起因?

刘:故事来源于童年的记忆,我父母是粮食系统的双职工,我的童年就是在粮店度过的,故事里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是我印象深刻的记忆片段。所以我认为它很真实,在这篇小说里,虚构的功能就是把一段段记忆串联起来,攒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记:能谈谈你的写作之路吗?创作小说时,给你最大震撼的是什么?给你最大喜悦是什么?

刘:我写作纯属兴之所至,写作的方式也很享乐主义。对文字的喜爱是天生的,因为我不大会说,所以只好写。外人看我的小说,会觉得文章和我本人“货不对板”,我觉得这样效果就达到了,因为那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呈现的真实的我。

写作对作者是一个严峻的智力挑战,所以每完成一篇小说,我都激动不已,油然而生一种凯旋般的尊严感,这本身就是大震撼、大喜悦。

理论储备溢出了生活储备

记:你是科班出身,这对你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帮助?

刘:我前十年都在搞评论,评论比小说写得多,写得顺手,这有好处也有坏处,有时候难免眼高手低。写作的时候常常很苦恼,因为理论储备溢出了生活储备,反而写不好人,写不好感情了。

创作和评论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所以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一边写作,一边评论。

记:对于这次出炉的排行榜,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刘:意外、惊喜。我写小说可算是个新手,这个排行榜一出来,我自己首先出乎意料。

记:未来你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构想?

刘:下一步我想主要还是中短篇的创作,或许会涉足儿童文学,因为喜欢孩子,喜欢轻松的文字。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