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年终奖“大秤分金”令人不安
微声音
决策者应读点 国学经典
公交雷人标语后的文化错位
“打车软件” 莫成“拒载硬件”
非常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打车软件” 莫成“拒载硬件”

□汪昌莲
 

“打车软件,方便了一部分人打车,但也吊起了出租车司机的胃口,让另一部分人打车更难!”记者近日在北京街头采访调查发现,受两大打车软件“烧钱大战”的刺激,马路上挂着“暂停牌”的空出租车越来越多,或是奔赴“抢单”后约定的接客地点,或是停在路边等着“抢单”,对于身边的招手拦车则是熟视无睹。

(1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打车软件”的兴起,助推了出租车司机“雄起”。一方面,司机可以选择、甚至拒绝叫车服务;另一方面,司机在“抢单”大赛中愈战愈勇。特别是,受利益驱动,一些司机将“打车软件”当成了拒载的挡箭牌,空车拒载,短途拒载,不给“小费”也拒载,这几乎成了出租车行业新派生的一种潜规则。可见,“打车软件”实际上变成了“拒载硬件”。

由于出租车司机与打车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非高峰时段出租车空载,高峰期和恶劣天气下,司机拒载等现象频发;而“打车软件”通过加价等手段,提高了打车成功几率,实现了司机和打车者双赢,因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日益走俏。然而,伴随着“打车软件”的诞生,这种“拼路程、拼小费”竞价打车模式,引来质疑声不断。特别是,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虽然满足了少数乘客“特殊需求”,却增加了市民出行成本,加重了路边打车难,并成为行业监管“灰色地带”。

“打车软件”的横空出世,值得当今社会反思。有关管理部门和出租车行业,都忽视了出租车的基本属性——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补充,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也享受政府一定的补贴。既然政府提供了补贴,就表明政府在向出租车企业花钱买服务,出租车也承担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就不能一味地以牟利为目的,理应向市民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可见,出租车司机拿挑客、议价、拒载等低劣手段,去伤害市民,已经完全丧失了向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理应受到监督和惩戒。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