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一份地方年货清单
2014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列一份地方年货清单

张亚琴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农历新年了。而每到这个时候,也是每个人最想念老家的时候,想念老家的山水和乡亲,但最让人想念的还是家乡浓浓的年味。

儿时在家,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那时农村很穷,但老家盛行着“叫花子也要过三天年”的乡风,因此,再穷的人家,也要千方百计置办年货,让一家人吃饱喝足,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老家的年味是独特的,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一到腊月,村子里就有了过年的氛围,人们见面问的最多的是年货办齐了吗?置办年货显然是腊月里最重要的事了。但每个地方的特色年货都是不一样的。本期,就是从安徽各地的年货故事和风俗说起。当然,这里呈现的是不完全版的。

“大救驾” 救了皇帝命

口述人:陈艳,寿县人,公司财务人员

特色年货:大救驾

我的家乡寿县是历史文化古城之一,寿县是豆腐的发祥地,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置办的年货中,豆腐更是被人们摆在首要位置,在豆腐坊外会站着早早来排队的人群,最先买到豆腐的,一脸微笑,向人们打着招呼,高兴而归。豆腐的谐音“都福”,寄托了一种朴实美好的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

随着临近年关,在寿县的“老寿州”、“春申府”等土特产专卖店,以当地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原材料生产的瓜子、粉皮、芝麻油、腐乳、大救驾等产品,也是人们采购春节年货的首选。“大救驾”形扁圆、色乳白、层层酥,以青红丝拌肉做馅烤制而成,其实就是一种极精制的油酥饼。

相传公元956年,后周世宗征淮南,命大将赵匡胤率兵急攻南唐(今日的寿县)。南唐守军誓死抵抗,战斗激烈,赵匡胤久攻不下,差点儿误了军机。

历经整九个月的围城之战,赵匡胤终于打进了寿县。由于操劳过度,赵匡胤一连数日,水米难进,急坏了全军将士。这时军中一位厨师,向寿县有经验的厨师请教后,采用优质的面粉、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橘饼、核桃仁等作主料,精心制作成带馅的圆形点心,送进帅府。

赵匡胤只觉一股香气袭来,再看桌上摆着的点心形状美观,不觉心动。他拿起一只放进嘴里,只觉香酥脆甜十分可口。再仔细看那馅心,有如白云伴着彩虹一般美丽清爽,于是一连吃了许多,身子顿觉增加了力气。此后,他连续吃了几次,很快恢复了健康,还率领军队又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当上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不时谈起南唐一战,对在寿县吃的点心总有念念不忘之意。他曾对部下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它从中救驾呢。”于是寿县的“大救驾”名声立时高了起来。甚至到了今日,许多人还慕名而来,到寿县和附近的淮北一带品尝“大救驾”的风味。

讨个吉利口彩的“十样菜”

口述人:高婧,安庆人,中环城职员

特色年货:什锦菜、春饼

小时候,因为经济条件没有现在好,基本上都是自己家人亲手做年货。炒花生、油炸花生米、芝麻糖、花生糖……其实也是图个热闹,享受一家在一起准备过年的温馨。我还记得那时候奶奶身体还健朗。一个人熬出满满一锅糖稀,准备做花生糖。我和弟弟就迫不及待地用筷子裹上几层,跑出去在院子里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最后弄得衣服全都是糖稀。但现在已经基本不会再在自家做糕点类的年货了。

要说在安庆,过年最有特色的年货当属春饼了。以前,每次过年的时候买春饼都要排上好长的队。而且,包春饼的菜一定要有芹菜芽。再加些肉丝、木耳、千张啥的一起炒出来。安庆人喜欢这种口味。

最初过年做的什锦菜则选用10种配菜,所以又叫“十样菜”。但现在很多人做什锦菜可以用到更多配菜。安庆一般人家不外乎选用荠菜、白菜、胡萝卜、黄瓜、芹菜、黄豆芽、黄花菜、笋尖、藕、山药、香菇、豆腐干、千张、腐竹、粉丝等。“荠菜”和“聚财”谐音,讲求的是招财进宝。胡萝卜是红颜色的,有洪福齐天的含义。藕则象征了路路通达,祝福来年顺利。黄瓜,象征着瓜瓜连连、子孙绵延。笋,象征雨后春笋节节高。千张也有”千秋百代、代代兴旺“的说法。粉丝寓意长长久久……这些,都是为了讨个吉利的口彩。

皖北农村特有的擀面糖

口述人:梁爽,亳州人,报纸执行主编

特色年货:擀面糖

在我的老家亳州,除了逛街备年货外,还要在家里蒸馒头、蒸扣肉、炸丸子、炸酥肉、做腊肠、包饺子、擀面糖……

擀面糖,应该是皖北农村特有的年货。面糖的历史不知起源于哪个朝代,在我很小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都做面糖,可能是当时物资匮乏,生活不富裕,不像现在满大街琳琅满目的糖果糕点。

做面糖很繁琐,先要准备米花、白芝麻、面粉、麦芽糖等原料,还要用红薯熬好糖稀。每逢年底,小孩子晚上都要围在面板旁,看着大人做面糖:先把面粉放在面板上,再把刚熬好的糖稀、米花等原料依次放进去,掺拌均匀后用擀面杖擀一下,用刀切块。

面糖做成后,含在嘴里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浓郁,甜而不腻,营养丰富,当时深受孩子们的宠爱。

此外,每到临近过年时,小孩子还会在家一边做作业,一边竖着耳朵倾听那个熟悉的声音:爆米花、炸米花咯、爆米花咯——此时,他们会夺门而出,高兴地从自己家里盛了一茶缸小米和玉米,跑到炸米花机旁排队。看着不断转动的爆米锅炸出香香的、诱人的米花。飘散在空中的香味,诱惑着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零食的孩子们,有的偷偷地抓一把还散发着热气的米花放在嘴里咀嚼着,那个美味胜过现在的德芙巧克力。那时,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可能是过年带来的最好追忆。

朱元璋赞不绝口的“酥笏牌”

口述人:童地轴,全椒人, 文化学者

特色年货:酥笏牌,董糖

印象深刻的是老家的一种叫“酥笏牌”的点心。因为出于全椒县马厂镇,所以又叫“马厂酥笏牌”。因其形状像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象牙笏牌,故有此名。“酥笏牌”的原料是面粉,鹅油或鸭油加芝麻。将油酥和面团揉和,反复折叠,擀成很多层,撒上芝麻入炉以温火闷透。据说食之有益于胃寒、食欲不振、体虚、盗汗等症。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存放一些让孩子们在正月里“嘚嘚嘴”。

相传明朝开国功臣、兵部尚书全椒人乐韶凤与朱元璋为莫逆之交。一日朱元璋驾临乐府,乐家奉上自制的酥笏牌请君品尝。朱元璋拿起酥笏牌赞不绝口。从此,酥笏牌制作也从乐府流传整个全椒境内,并以马厂镇得以保持当年秘传。上世纪五十年代,马厂镇酥笏牌传人制作酥笏牌寄到北京为毛主席祝寿,受到中办复函称赞。据说毛主席尝了一口酥笏牌连连点头。

还有一种儿时过年吃的糖叫“董糖”,也就是后来的琅琊酥糖。用纯白芝麻、白糖粉、面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糖块厚薄均匀,层叠呈螺旋状,为乳白色,用食品纸包装起来,一小方袋如同眼镜片那么大小,入口酥软,甜而不腻。有时候孩子们吃得嘴巴四周都是白色的粉末,年味也就在他们笑呵呵的奔跑中飘洒开来。

明朝末年,滁州一带就有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又叫“小包糖”。到了清初,一位董姓师傅将糯米多层次与面糖折叠,颇受人们青睐。据有关资料:“明崇祯年间,江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饪,精于制作花露,巧手会做糖食糕点。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开胃心爽”。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即称此糖为“董糖”。《崇川咫闻录》也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妾董小宛所造。” 民国初年,滁州城内有多家前店后坊,制作此糕点。近代,人们称之为琅琊酥糖,远近闻名。

儿时的年味,最容易在心里扎根是那甜甜的糖味和香味,这种浓浓的扯不断的情愫也多年缠绕着自己的乡情,无论身在何处,每逢腊月来临,这种浓郁的乡味都会带来一种思乡和念旧的情怀。也许是因为岁月的更替,我们不断感受世事沧桑,时光在过滤着我们,那些渐行渐远的“年货”有些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而剩下的便是对纯真童年的眷恋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