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限号”给“九龙治霾”提了个醒
非常道
微声音
假记者背后的冷思考
3上一篇 2013年1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假记者背后的冷思考

□余 云
 

据《人民日报》日前报道,山西省“严查假冒记者敲诈勒索”,“取缔非法机构200余家,抓获假记者100余人,其中判刑80余人。”对这些为非作歹的假记者,当然该绳之以法,但我们不妨透过这些事例,作点冷思考。

一则,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那些被骗的人群中,或多或少有点“尾巴”被假记者抓住了。比如,有的非法经营、牟取暴利,以次充好、制假售劣,骗取贷款、蓄谋赖账,还有的隐瞒重大责任事故,克扣工人工资等。有些企业负责人既想捂住盖子,又想保住乌纱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正好踏进了假记者事先挖好的陷阱。于是,拿出一叠叠钞票,来搭桥铺路,息事宁人,买个安稳。事实上,或迟或早总有东窗事发的一天!

再则,许多假记者通常都练就一张“铁嘴”,不论有理没理,都能说出子丑寅卯来。比如,有些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有的在原材料供应上,还受到外部某些条件的制约,企业运转有些困难,等等。这时假记者乘虚而入了,以挺身而出的勇者姿态,打着扶危济困的幌子,外加一张“铁嘴”,上演坑蒙拐骗的一幕。报载,一个假冒《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北京办事处的诈骗团伙,就用这种手段,在山西孝义诈骗某企业200多万元。

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生产力。新闻舆监功能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既要正面引导教育,又要依法管理,严肃地处理违法乱纪的假记者,把新闻阵地打扫干净。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说的:“社会上假记者出现且日益猖獗,其根本原因是治理体制不够完善。”诚哉斯言。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