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东部地区从南到北遭遇雾霾天气,104个城市在“十面霾伏”中承受重污染之痛,一直被认为蓝天碧水的江沪浙反而更加严重。这次雾霾来袭,呼吸着细颗粒物的公众和舆论根本顾不上抱怨了,买口罩,买净化器,甚至苦中作乐像阿Q一样调侃北京和上海雾霾有何不同。
迫于严峻的现实,国人在理念和现实层面都把雾霾当成头等大事,可是各地政府却显得无所作为,十分被动。因为面对如此大面积的雾霾天气,单打独斗的治理方式必然遭遇失败,而目前又缺乏有效联合应对渠道——让几十个省市的数百个城市联合治霾,不但需要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撮合,更需要地方政府以大局为重,全力以赴。
今年,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国务院与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政府和企业。随后,中央政府又斥资50亿元治理环京津的雾霾。这时华北和东北仍是雾霾重灾区,谁也不会想到南中国的污染后来居上,却早早地被放到重点治理的范围之外了。
反观雾霾在中国的发展壮大,从最初的河北地区,到以京津冀为主的华北,再到东三省的东北,进而扩大到江沪浙甚至东南沿海。爆炸性膨胀的雾霾给政府和公众提了醒,目前必须摆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的治理,更应根据雾霾集中产生的原因区域化治理,例如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汽车尾气,中等城市的燃煤污染和工业废气,县城乡镇的秸秆焚烧等污染源头。
生活在漫无边际的雾霾里,人们就像大气污染的囚徒,政府应成治理的最大责任者,这是人人都认可的基本共识。因为,雾霾已经超越传统的公共卫生事件,它需要政府带头穷尽各种努力找回绿水蓝天,否则就要让责任书发挥最大威力效果,对地方治霾不力者进行全方位问责,甚至考核地方官时用环保代替GDP。
最后不得不再嘱咐一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制定治理雾霾措施时,必须寻找突围的蹊径——从国内来看,要打破行政区划进行区域化治理,方能有针对性并发挥最大作用;从国际来看,要与日韩等邻居携手治理雾霾,通过引进先进的治理技术和方案,更快更好地摆脱雾霾。雾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卫生威胁,另辟蹊径的治理方式才能真正抢夺突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