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一则大雁塔门票涨价的新闻引起网络热议——原本淡季20元、旺季30元的票价引起游客投诉,物价局调整后门票价格不降反涨为40元。对此,陕西省物价局服务业价格处副处长周玉能回应称,门票上涨原因有两个:一是考虑到大雁塔已经倾斜,为了保护大雁塔,通过提升门票价格这一措施来对上塔人数进行控制;二是由于大雁塔门票本身偏低。(10月17日人民网)
大雁塔淡季20元、旺季30元的票价机制引发投诉后,反而统一涨成40元——对于这种网友大呼看不懂的涨价逻辑,当地物价部门能够及时回应质疑,值得肯定。但物价部门的回应中,依旧弥漫的是“涨价有理”的气势,对于民众普遍关心的涨价程序问题,却像此前引发争议的那条涨价新闻一样,以“经过长期调研”一笔带过。这种避重就轻的逻辑,恐怕丝毫无助于化解人们的质疑。
在《旅游法》落地不久的当下,大雁塔涨价提供了一个典型的负面范本。《旅游法》的出台,正是为了改变以往那种物价部门和景区自说自话的局面,通过程序化的定价机制,体现景区定位的公共性。在这个基础上,景区门票价格理当是博弈的结果。大雁塔门票涨价饱受质疑,本质上源于人们无法理解《旅游法》既已出台,为何“景区一动议,物价部门一调研,涨价就成定局”的调价机制还有市场。据此而论,当地物价部门避重就轻的回应,无异于错上加错,回应看似为涨价提供了合理性的论证,却未说明这种论证是不是得到了程序的认可。
某种程度上,在景区调价程序化已成共识,且被法律认可的背景下,物价部门的回应,才是大雁塔门票涨价事件背后真正的“神逻辑”。它说明,部分景区对涨价的理解仍停留于过去,当涨价行为受到广泛质疑之时,涨价者首先不是从程序上而是从涨价有理上去回应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