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发展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中国文字的起源应远在殷墟甲骨文之前,这一点已被不断涌现的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
至于具体起源时间,目前尚有不同认识。
而有关刻画符号的古代文献记载有《尚书·序》:“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又云“以书契约其事也”。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仓颉,凡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刻画符号即陶文,是指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又称书契或刻符文字。有关文献记载和近古资料证明,陶文是我国文字的真正源头,其实刻画符号是汉字早期保存的重要形态,它表示的是汉字可视的最近源头。
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书契也是用来记事的,是比后来殷商甲骨文更原始、更简单的契刻文字。书契不但刻木,而且主要是刻陶。
而蚌埠市双墩遗址发现的600多件陶器刻画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国文字的重要源头之一。
双墩遗址距今七千多年,出土的陶器上多数刻画有符号,其符号、图画及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计70多种,这些符号大都刻画在器底部位,内容相当广泛。除了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也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与生活类,反映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广泛的内涵。
双墩遗址捕鱼“连环画”中,鱼表示为一种简单而抽象的符号,业已摆脱了象形写法,而与这一符号组合成叉鱼含义的“刺”的符号,则与甲骨文和金文的“刺”字写法大体相似。
其中,除相当数量简单符号外,尚有鹿、网、阜、丘等六、七种符号与甲骨文相近。
此外,还有特别重要的组合符号。如组合符号的鱼形和双弧线形或与方框形组合等、三角形和鱼形、花瓣形组合等、方框形和蚕形、花瓣形、勾形组合等重弧线形和横线形或圆圈组合等、半框形和一道或二道横线形组合等、十字形和圆圈形组合等符号,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符号的区别较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蒙城县尉迟寺,发现了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更令人惊讶的是,发现了刻有符号的大口尊。
大口尊是专门埋葬儿童的一种瓮棺葬的葬具。瓮棺葬是古代以瓮、罐一类陶器作葬具的墓葬形式。
大汶口尉迟寺类型的瓮棺葬分为三类:一类是带有刻画符号的大口尊,这是一种规格,表现了比较高的家庭地位等级;第二类是用普通的生活用具作葬具,表示一般家庭;第三类是比较低等的,完全是土坑墓,就是挖一个土坑,把小孩埋在里面,没有一件葬具,也没有陶器。
刻画神秘符号的大口尊,是远古人类一种重要的祭祀礼器,今天的人们无法断言,大口尊上的那些符号是否就是古人类使用的祭文,然而,不容置疑的是:大口尊上的这些神秘符号,曾经被一个相当广泛区域的人类共同认可,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含义。
这些刻画符号,是人类有意划出来,而且是比较固定,就是我们现在好像写东西的格式一样,它比较固定,形状大小,刻画的图形在大口尊当中的位置,都是一样。那么它肯定会代表着一种意义,传达的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古文字学者对大口尊上的种种符号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专家认为,这些符号似乎是通过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某种含义,符合汉字的造字法则之一:象形。尽管大口尊上的符号尚且不完全具备成熟文字所有的要素,可是人们也能从这些符号上找到一些与文字相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