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农民、钳工,干过记者、编辑,大学里教过书,做过房地产项目,一场重病后,住进了云南哈尼族的村寨,自称山民……这就是先锋派开拓者之一,以“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风气的作家马原。
本世纪初,作为小说家的马原,提出了“小说已死”的观点,曾引起巨大争议。昨天,马原受邀成为新安读书论坛的主讲嘉宾,在与读者分享阅读体验的同时,他也表示,关于“小说已死”的观点,遭到了外界不同程度的误读。另外他还在演讲中透露,下一步将为4岁半的小儿子创作3本童话。
“图书馆”和小说路
马原走上小说创作之路,或者说,他之所以能体验阅读的乐趣,并成为一个职业“读家”,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一个锦州的图书馆。
“图书馆离我家才100米,而馆长又刚好是我父亲的朋友。”马原说,自己是幸运的。他很快就把图书馆人文类的书全部看完了。
大学毕业后,马原去西藏工作。当地人全族信教的现实,对他有很大触动。“西藏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多元,从一个无神论者变成一个泛神论者。”
在西藏的工作生活经历,对马原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冈底斯的诱惑》、《拉萨河女神》等代表作品,都以西藏为题材。
阅读是无用的?
在演讲之初,马原先抛出了一个观点:阅读是无用的。“我自己读了几千上万本书,基本上没太大用。”然而在演讲的过程中,读者们却发现,原来这不过是马原的另一个“叙事圈套”。
通过举建筑上的一个例子,马原解开了“圈套”。马原曾经与他的好友、建筑师刘家坤探讨过建筑有用无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建筑有3米的层高,就能满足需要。而教堂、博物馆,包括举办论坛的演播厅,都大大超过了这个高度。
马原由此得出结论,阅读,也许没有实际的作用,但它就像教堂的高度一样,用处很多时候体现在精神(宗教)上。
“50年的阅读生涯,让我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上的储备。”他表示,因为阅读,他的人生才如此多彩。
“小说已死”是误读
2001年,马原曾经提出“小说已死”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了热议,“至今还时常被人诘问”。特别是在他“复出”写小说之后,甚至还受到了某些指责。
“‘小说已死’的话,当时是在一个很小众的圈子里说的。”马原说,“这句话一度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误读。”
马原解释,他所谓的“小说已死”,是21世纪之后,以造纸与现代印刷术为基础的纸媒,正在退出原有领域,今天逐渐被屏显所代替。而新媒体会带来新的叙事体裁。所以,作为公众艺术的小说,已经进入了死亡期。
谈到自己的创作,马原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写书,而是“说”书,由自己一个词一个词地“说”出作品内容,助手将其录入电脑。
为小儿子写童话
在被要求“推荐一本适合年轻人阅读的书”时,马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小王子》的书名,这本由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创作的经典童话,可谓老少咸宜,“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已到花甲之年的马原,5年前被发现患有重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长了“坏东西”。检查出来后,他平生第一次失眠,然后就逃离了医院。
没有受到医疗技术“折磨”的马原,体重虽然回到了初中时代,但看起来精力依然充沛。他反问听众,“难道马原现在看起来不健康吗?”
复出之后,马原先后为读者带来了《牛鬼蛇神》、《纠缠》等力作。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马原透露,下一步他要为自己4岁半的小儿子写3本童话,让儿子读自己写的书。据了解,这也是马原首次有童话创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