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全省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公布之后,全省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昨日也“出炉”。记者从省发改委地区处获悉,上半年皖江地区GDP增幅仍“领跑”全省。但专家建议,我省要继续实施局部行政区划调整,壮大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皖江“领跑”GDP 成全省“稳定器”
皖江地区作为全省经济的“主引擎”和“稳定器”的作用,在上半年进一步凸显。统计显示,上半年皖江地区的GDP增幅达到12.4%,分别比皖北、合肥经济圈、皖西南高出1.4、1.1和1.6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皖江地区的“领跑”地位,除了自身工业基础好、配套设施完善外,“特别是巢湖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马鞍山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江北地区成了两市持续发力的新亮点”。
但是,区域间的竞争与协作也面临着协调难度大、会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芜马同城化推进过程中,双方在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省发改委地区处相关人士表示,区域间的会商机制,只有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有,“皖江示范区、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皖南和皖西等区域内部仍然各自为战”。
可进一步实施局部行政区划调整
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增强各区域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专家对此也提出可实施局部行政区划的调整建议。
对于资源型城市,专家建议,要以国家调整产能过剩为契机,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比如,马鞍山要逐步摆脱依赖马钢的“困境”;合肥的产业重点转向平板显示、量子通讯、语音技术、公共安全等前沿技术的产业。
“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出发,可进一步实施局部行政区划调整,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专家也举例,要着力推动铜陵、安庆等沿江城市的跨江联动发展,淮南与定远、寿县,以及蚌埠与凤阳等一体化发展,淮北与宿州的联动发展,实现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在更大范围统筹。
同时,为了促进区域间的融合,发展理念也要从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