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枯藤、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绘的古道风貌。
随着历史的发展,真正的古道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现在说起古道,当然不得不提古徽州。
在皖南以及婺源一带仍然保存着不少的古驿道。几乎在村与村之间到处都有古驿道紧密相连。而且这些驿道都是采用石板铺就,蜿蜒不绝。这些古道最早始建于唐代,但绝大多数是在明代形成。在皖南黟县境内有个村庄的命名甚至就与古道有关。
徽州古道到底建于何时,全长多少,目前已经无从查考。当年,全长25千米的徽杭古道,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现在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是绩溪县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张亚琴
徽开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浙江省开化县。
这是一条被称为“江南秘境”的古道,犹如一幅隽永的画卷,记载的是古时徽商、浙商经商的足迹,这条千年古道也记载着朱元璋从潦倒落魄到一统天下的历史记忆。
徽开古道即安徽徽州至浙江开化的大通道,东起浙江省淳安县中洲镇泰夏村,北至安徽休宁县榆村乡岭脚村,全程25公里,高低起伏,景色优美古朴,其至高点白际岭海拔1208米,素有“第二个清凉峰”之称,沿线多瀑布,并有多个原生态村落。
探秘徽开古道的起点是徽州书画之乡安徽霞坑镇石潭村,石潭村在很多记载中,总与神秘相关,因石潭村与外界唯一的通道就是一条古道。
入村的山道大约就一尺来宽,前半段是石板铺就,到后半段就完全是被人踩出来的土路。
海拔1208米的白际岭是徽开古道的至高点,徽开古道也正是从白际榆村乡岭脚村开始贯穿到达浙江厦山村。但今天的白际,最出名的是山间的峡谷瀑布。
离开白际大溪口,向杭州淳安中洲镇泰厦村进发,这段古道属古徽州至开化古道的一段,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石板路。据传路是古代善人化缘修建,快到浙江时还有一段明朝浙皖分界的城墙,一石洞门连接皖浙,而这石洞门就是当年朱元璋转运一统天下的“奇门”。
徽池古道
在安徽祁门、石台两县之间的仙寓山,深藏着一条曲折蜿蜒的神秘古道,这条古道古称“徽饶通衢”,它是古时安徽省的徽州通往江西省饶州的一条省际大道,亦即“国道”,当地人又称之为“徽池古道”。
“徽池古道”穿行在仙寓山榉根岭的山谷密林中,沿着古道的青石板路拾阶而上,每隔约三华里左右,便可见一座横跨古道而建筑的石亭,从北而上第一座石亭冠名“古稀亭”,建于清宣统二年,相传是由一位古稀老人筑亭施茶而得名。亭子的立柱和墙面全部是条形石块砌筑,面积约有十个平方米,顶部历经风霜雨蚀已经不复存在。
在“古稀亭”边上,有一块“输山碑”,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古人禁止在徽道两侧开荒伐木、防止水土流失、护路养路的禁山碑。
再往上走越过榉根关隘遗址,“玉泉亭”便赫然在目,“玉泉亭”建于光绪八年,是下箬坑人王孚漾捐资所造。在亭子前方有一古井,井口直径约30厘米,传说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为解樵民之渴,用铁拐捣石而成,如今玉泉古井仍然可见泉水汩汩,清澈明净,终年不枯。榉根岭从南至北,有“圆通茶庵”、“启源亭”、“玉泉亭”、“古稀亭”等四座茶亭遗迹。茶亭是当地人供过往商贾和行旅之人歇息、喝茶而捐建的。
徽池古道是我国目前除茶马古道以外的又一条保存最完好,沿途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徽商古道。
徽泾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泾县。全程94公里。歙绩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宽6至9尺,修建慈张公路时被利用。
绩溪县城至旌德县城段古代设有驿铺,自唐至清,为官员往来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
其间,翠岭段陡峻难行。宋代在翠岭设立关寨,名“翠岭关”,1555年在关头重建城堞,为军事要塞。
清康熙年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反清,攻绩溪,翠岭一带是两军争夺的战场。宋王安石为江东提刑时,由江西经徽州赴宁国府,经过此道,有“夜过翠岭月明中”诗句。
徽安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安庆府城。全程210公里。徽安古道现在基本已绝迹,只有大洪岭段才能看到些踪迹。
据史料记载这条官道有千年历史,最早由唐代越国公汪华在隋朝末年就开凿修成。古代徽商依靠这条路使商品运往长江和钱塘,一代徽商大展雄风。许村学子也沿着这条路走出了古代的进士。太平军和清军,也曾沿此路互为拉锯战,写下悲壮的史篇,解放战争时期李德生部就是沿着这条古道挥师南下,解放歙县。
徽浮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江西浮梁县。全程200公里。现在只有蓝渡桥南沿横江至岩脚段古道尚存,路宽7.5尺,路中石板路面宽1.2尺。徽浮古道横贯徽州西部,是古代驿道。现在这条路的大部分路段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徽宁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宁国县。此道古代设有驿铺,是官员往来徽州的官道之一。此道现为慈张公路所利用。
旌歙古道,是徽宁古道的一部分,是古时徽州府通往江宁府的主要官道,现今只有歙县许村镇茅舍村至旌德县白地镇高甲村一段仍保留原有的青石板路,故我们口称其为旌歙古道。这条古官道贯穿旌德县诸多乡镇,直通泾县往南京而去,旌德县境内其余道路大多借着“村村通”工程的东风变成了水泥路。
徽青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青阳县。此路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
始建于隋朝,是当地郡守征调民众开辟的通往安徽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由皖南徽州府城至青阳县。
千百年来军民商官、轿马车驼从此走过,此路因为官道,多为石板道,石面光滑,路宽3至6尺。现保存完好仅箬岭关两端的南许村镇茅舍村和北谭家桥镇上岭脚村,15公里,箬岭关关口海拔约950米,未出关东北行可达绩溪上庄金坑村和旌德白地旌旗厂村。
距关三里的茶坦村在高约850米半山中,民风淳朴好客,由于处在官道要地,当年有“茶茶坦,板门面,家家户户开店面”的繁华闹市盛景。箬岭关关口现存有越国公汪华忠烈庙遗址。
徽婺古道
由徽州府城至婺源县。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通。现在出发点于瑶溪至五城段古道仍存,石板路面。其余路段多为公路利用。
古时,此道为婺源和徽州的联系孔道,婺源茶叶由人力通过此道挑运至休宁龙湾,然后由水路或陆路运屯溪;由屯溪运去食盐、布匹、粮食和其它日用品。休宁西南部的茶叶及其它土产,也大部分由此道运至屯溪交流。
徽饶古道
徽州府城至饶州府,始建于唐代,均用长约4尺青石板条铺砌而成的,由长江以北通往徽州、饶州等地的客商必经之道,故被称“古徽道”,“徽饶道”即属旧时的“国道”。
徽饶古道是徽道的其中一段,全程15公里左右,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尚未完全开发,沿途断崖峭壁林立,崇山峻岭。
江南第一关
又名逍遥岩。乃徽州至杭州古道要隘,位于绩溪县伏岭乡东部。海拔424米。关名为明朝的胡宗宪所取。
传说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养了一条黑犬,这条狗是胡宗宪的信使,每天嘴里衔着胡宗宪写给友人的信,跑在皖浙之间。黑犬从不走人们走熟的道,,而是每天来往于丛林之间。好奇的人跟在黑犬后面,发现它走的路是皖浙之间最近而且最易穿行的。于是胡宗宪就命人跟在黑犬后面,沿线勘修了一条便道,这便是徽杭古道。胡宗宪认为这在江浙这一带堪称最险要之处,堪称第一,所以取名江南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