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北京市发布《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措施》,要求交通委和环保局牵头研究制定征收交通拥堵费政策;交通委和交管局牵头制定智能化车辆电子收费识别系统等。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上升,“首堵”之说早已非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独享”。许多二三线城市,一到早晚高峰,也都堵得一塌糊涂。为解决交通拥堵现状,各地从不同角度入手,已经开展了多层次的尝试,诸如按尾号限行、汽车牌照拍卖摇号、限制外埠车分时段进城等等。
就实际效果来说,在重重治堵重拳背后,人们并未体会到出行的顺畅。权利受到了限制,却看不到相应的改善,这也是民意对官方治堵产生强烈反弹的原因。“交通拥堵费”“限购令”“车船税”等治堵举措,甚至变成了敏感词。
治堵,不单单是政府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更需要全体居民的支持。如果人人都不顾社会效益,只顾着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反对一切限制措施,那最终结果只能是大家都堵在路上,谁也动不了。
但就具体措施而言,交通治堵应多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慎用“钱字诀”。其实,拥堵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市规划与公共交通缺位,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则是公车违规上路。如果不去下大力气,啃掉这些硬骨头,单从向居民收费下手,那如此治堵思维则难以摆脱“懒政”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