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书面作业”仅是“治标式”减负
飙车党也是 一种“楼顶别墅”
脸上长痘不可怕 制度长痘才糟糕
“在家上学”有失理性
“签到有奖”取消了,反思不能停
下一篇4 2013年8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留书面作业”仅是“治标式”减负

陈广江
 

昨天,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8月25日《华商晨报》)

秋季开学在即,教育部的“减负十条”无疑堪称一份沉甸甸的开学大礼。然而,对于五花八门的“教育减负规定”,公众其实并不陌生,甚至早已司空见惯。既然此前那么多的“减负令”,最终都未能真正落到实处,那么,此番“减负十条”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也就并不乐观。

“减负十条”是不是真的能立竿见影,小学生们是不是真的有望和书面作业说再见,也的确还不能过早定论。 “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这条减负措施本身可有操作性?这一规定现实中究竟会被怎样执行?也同样令人犯嘀咕。尽管在中小学淡化分数教育,也有望减轻作业压力。但问题在于,中小学之后的各级升学,各类考试仍然是分数说了算。这样一来,学生其实仍然要被分数牵着鼻子走。即便学校不留作业了,会否只是为各种校外补习班、作业辅导班创造了商机,也就绝非杞人忧天。

事实上,相比不留作业与淡化分数,顶多只能算治标,减负十条中的第一条“阳光入学”,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多少算是在治本。不难设想,当教育资源本身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无需削尖脑袋去争抢,而完全可以通过就近入学便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基础教育领域过重的负担,才有望从源头得以释放。只不过,作为前提的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恐怕更应先行才是,否则的话,当优质教育资源总是过度集中,为了拼抢有限的优质资源,除了“拼爹”之外,恐怕只能将压力传递给中小学生。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希望越多,失望越大,但对于教育改良的期望,仍然让人们对“减负十条”有所期待。只不过,“减负十条”的兑现,仍需教育主管部门扪心自问的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这一“减负”前提究竟何时能兑现,又是否可以给个时间表。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