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船王韩国用的故事实际上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一个出身贫苦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怎样成为纵横一时的“船王”?一个被称为安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为何提早陷入危局?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为什么以悲剧的形式败落?
由于宏观环境的变幻和银行放贷缩紧,整个航运市场近年来一直在煎熬之中,市场搏杀的残酷亦让前些年乐在其中的游资难以再展笑容。航运的特殊性决定了抽资而去非常困难,前十年,韩国用抓住了机遇,成就了船王事业;而当下,坚守的韩国用和他的芜湖石硊江海轮船公司则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核心提示:
“似乎每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都遵循着这样的‘惯例’:一旦征服了一个难题,他们就会对已经到手的成功失去兴趣而寻找下一个更大的挑战。而这样的‘惯例’常常被视为一种美德被人津津乐道。这是他们杰出之所在,可也常常是他们走向滑铁卢的开端。” ——《兰德手册》
现场:“房租到期”的航运公司
“你看,这是曾经多么光辉的历史!”
7月18日,在芜湖市泰鑫商务中心的第十二层,一位自称是韩国用朋友的司先生指着芜湖石硊(音同“会”)江海轮船公司的宣传栏说。
司先生身着休闲装,头上的板寸格外精神,眼睛来回扫射陌生的到访者,不时地询问“来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类塑料布、文件、装着卫生纸和书籍的箱子以及机器零部件堆积在电梯口,收废品的老者在不停地捆扎整理。一个颓丧的年轻人坐在两只酒盒上,不停地摆弄着手机。
年轻人是芜湖石硊公司的会计,去年来到公司上班,“我已经几个月没领到工资了。”除了玩手机,他不愿再说什么。
这就是芜湖石硊江海轮船有限公司,被称为安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
玻璃大门紧锁,门上贴着“此房租期已到,房主即日起收回,请各位脚下留情,否则即刻报警!”,落款日期是2013年7月18日。前台背景墙上的公司名称已经被报纸糊上。
据可查资料显示——石硊公司始建于1989年,是一家以江海水路货运、船舶代理为主业的航运企业,拥有不同吨级、不同类型的船舶100多艘,总运力14万吨,自有固定资产2.2亿元。石硊公司实施董事会领导下法人治理结构,从业人员160人。
回忆:辉煌励志的船王成长史
在芜湖,很多人都听说过韩国用的名字。许多人认为,韩国用性格大气爽快,敢搞敢干,而这是他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
“韩国用是在江边长大的,他父亲就是在江上谋生吃饭的。”司先生零星提起了韩国用的人生履历:从小家里很穷,一家人都住在小趸船上。韩国用只上过小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用开过矿、搞过货运等很多生意,最后还是回到航运上。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与咨询》2005年的一篇文章里,诸多数字记录了韩国用辉煌的航运人生:
1989年成立芜湖石硊新义水运队;
1990年,自筹资金建造第一艘1200吨自行驳船,当年创产值360万元,实现利税120万元;
1999年6月成立江海轮船运输公司,并先后建造了8艘千吨级以上货轮;
2001年以来,该公司总运力从3000吨发展到67000吨,固定资产从2393.9万元增至6681.2万元……
司先生说,最为辉煌的时候,应该是2005年到2011年前后,石硊公司每年纯盈利可达2000万~3000万,这个数字也被芜湖石硊公司副总经理朱祚财认可。
不仅仅是韩国用,整个航运市场在2005年前后呈井喷状。按照当地航运公司老板们的说法,“那时候就是扔条皮划子到江里,也能挣到钱。”
“芜湖石硊公司自2001年承接海螺集团水泥熟料运输业务之后,在短短4年时间内,从3000吨运力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当时全省规模第二、总运力67000吨、具备江海直达运输能力的大型民营航运企业,仅2004年就上缴税收326.2万元,成为芜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研究与咨询》的文章如此描述。
也正是如此,造就了芜湖人谈起韩国用多是钦佩:“搞航运,韩国用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导火索: 船员突接通知公司停船了
今年6月20日,一艘排水量3万吨编号为国运29号海轮被迫停靠南京龙潭港水域,15名船员被困海轮上长达18天之久。
7月11日,这则消息被媒体发布,引发社会关注。而该艘海轮正是属于芜湖石硊江海轮船公司。
据称,国运29号海轮6月份从秦皇岛装了三万吨煤,运到南京大唐船厂码头,但卸完货后,突然接到公司的停船通知,公司资不抵债,老板也联系不上了。
船员已经在船上18天,油和水已经消耗殆尽,基本生活已经难以得到保证,船员证都被扣在南京海事局。此外,这些船员还一共被拖欠60万元的工资。
国运29号轮船长王兴军说,这条船是公司最大的船,公司去年出现资金困难问题,发工资几乎要推迟三个月。
更令人吃惊的是,截至目前,作为一个大型企业,芜湖石硊公司没有就此事件做出任何声明及危机公关。18日,位于芜湖市泰鑫商务中心的石硊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此时,真正感到棘手的不只是海事处,还有韩国用。实力雄厚的石硊公司究竟为何重病缠身?而韩国用究竟会怎样应对这场危机,在他58岁这一年?
记者 赵汗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