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一画,助徽派建筑“延年益寿”
2013年7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工大近百学子分八组采集皖南古民居信息
一笔一画,助徽派建筑“延年益寿”

周慧 星级记者 俞宝强/文 程兆/图
测量数据输入电脑
测量仪显示出准确数值
房屋细节测量
学生手绘建筑大样
 

昨日,黄山市黟县古民居所在的村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时而围着古民居爬梯拍照,时而拿着测绘工具绕村画线,一派忙碌的景象……这群陌生人就是合肥工业大学的学生。他们要在此近两个星期的时间里,采集收集数据材料,并将这里的古建筑等“带回”合肥,将其永存……

1 迫在眉睫:皖南古民居修复无资料常“碰壁”

“看皇家建筑到北京,看民间建筑到徽州。”这么具有诗意的画面,目前在皖南,却不得不接受现实的“无奈”……

今年6月,皖南地区的强降雨突袭,让黄山市的千年古村呈坎受灾。大批古建筑被损坏,虽然已启动修复计划,但著名的呈坎环秀古桥,却因无任何资料,无法再修复,只能眼睁睁地放弃。

这只是皖南古民居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悲哀”情景无时无刻不在“折磨”文物保护者。据悉,我省黄山市有101个古村落及1.3万多幢古建筑,而除西递、宏村等少数村落作为景点得到完好保护外,很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已看不出古朴风貌,加上古民居清一色为砖木结构,防白蚁、防渗漏、防腐、防霉、防火等难度和压力都很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徽州古民居正令人惋惜地渐渐毁坏消失。

2 保护行动:合工大近百学子分八组采集数据

如何让皖南的“瑰宝”延年益寿?这也让合工大建筑学的学生深思。

昨日,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80余名学生,从合肥出发,分赴皖南地区。

“我们每组十人,也就是八个组,分别到不同的地区,将利用近两个星期时间,收集整理出数据,然后回校建立起完整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各自负责的古民居、古建筑的3D效果图等。”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副主任刘阳告诉记者,这些学生都是带着“任务”过来的,这也是他们的一项课程,需要精心、细致地完成。

“徽州人在长达2000多年的建筑实践中,通过传帮带方式培养了一批古民居修缮保护的‘土专家’。”   “但随着现代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单纯依靠‘老经验’、‘土办法’保护古民居难度越来越大,并且离‘老祖宗’的风格越来越远。”刘阳告诉记者,现在古民居的修复,很多是因为缺少详细的资料,在后期的修复中,偏离原貌,甚至无法修复,绝迹于世……

3 详细收集:每一片瓦当、雕花都要拍照、手绘

这样,也就有了前文的一幕:一群年轻人围着古民居,时而评点,时而测绘,一派忙碌的样子。他们的到来,将翻开皖南古民居群保护新篇章。

昨日上午8时,记者一行驱车6小时,来到了黄山市黟县南屏古村落所在地。记者每到一处民居、祠堂,都会看到有“测绘人员”入驻。

黄维克,“叶氏祠堂”工作组队员,2011级建筑学学生。此次他在组内主要负责“大样”测绘。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这座叶氏祠堂里面的大梁、瓦当、雕花等大框架,都要收集、拍照,最后制作出仿真模型立体图。

另一栋古民居里,窦玉龙、边雅楠、陶曼丽三位同学,正在用卷尺一点点测量着面积、长度、厚度等,记者看到,他们每测量一处,都会记录在纸上,手绘出框架后,迅速在电脑中输入。在记者看见的20分钟里,他们仅仅记录了4项数据,而据他们介绍,要想完整地完成,需要这样的数据甚至上百个。

4 数字管理:哪栋古建筑损坏可按“外貌”修复

“别看这一栋小房子,我们10个人,需要3天,才能将其完整地‘拷贝’下来,每一个小雕花,都必须爬楼梯,正面拍照,将其用手绘画出原图,供以后修复时所用。”据叶氏祠堂工作组组长王怡蕊介绍,10多天里,他们都要吃住在此,将这里的古建筑等“带回”合肥,将其永存。

“当历经了百年风雨的皖南古建筑,可以通过现代数字手段和可视化技术虚拟出来,以三维影像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古香古色的徽派建筑仿佛穿越了历史向人们走来,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合工大建筑学老师贺为才,也是此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据其介绍,如果这项行动成功后,将利用数字化手段,三维影像展示系统,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的古建筑环境采集平台,来保护古建筑。今后,哪栋古建筑损坏了,都可按“外貌”修复,这样一来,一大批濒临消失的徽州古民居也将重焕生机。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