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老街
弥足珍贵的人文遗存
3上一篇 2013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鱼梁古街:“徽商之源”的历史见证
弥足珍贵的人文遗存

 

歙县徽城镇鱼梁是徽商兴盛时期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持着古代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鱼梁古街依山傍水,蜿蜒有一公里,整条街道用清一色的卵石铺就,恰是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又叫“鱼鳞街”,号称“江南第一水街”,也是不可多见的徽州古商业街。

老街两侧店铺林立,房子依旧是站立了千百年的古民居,青瓦黛墙,小阁楼,大天井,古祠堂、古寺庙也随处可见。有些房子年代久远,不免显得古老衰朽,但掩不住昔日的繁华富丽;旧时的华屋景象全隐匿在那些花样、造型、寓意皆匠心独运的砖、石、瓦、木四大雕刻上。

漫步鱼鳞街,寂静中鞋跟轻扣街面那清脆的回响,不由得让人凝神沉思。常能遇见一些闲逸老人,在门口小凳子上坐着,守着面前一个小摊子兜售商品。那朴拙质朴的人文,清逸安闲的生活,平和恬淡的处事让你感觉亲近又温暖。

穿过一些木色暗哑的门,总能看见古旧的房子里坐着一些耄耋的老人,沧桑的眸子向我们投来温暖的一瞥,那岑寂的光阴,一坐就是千年,定格成我们眼里的永恒。凝视着那深邃,脚步轻轻,话语轻轻,总怕自己的鲁莽和放肆惊醒了他们那些沉醉的冥想、那些陈旧的往事。天阴暗着,那天井里透进的光也阴暗着,透过这阴暗能隐约地看见那些对联条案方桌座钟等家常的摆设,一栋栋高大的老房子,益发显得空旷而辽远。

渔梁坝曾是徽商往返的必经之路,被称之为“徽商之源”。鱼梁老街,正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

殷汇老街:“徽商汇贾”之地的没落

临秋浦河而建的殷汇老街,历史上集市贸易曾盛极一时,有“徽商汇贾”之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老街早已不复昔日的繁华,在新式建筑的包围和“蚕食”之下,满目疮痍的老街,如果再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恐怕很快就要烟消云散了。

老街的由来

殷汇镇历史悠久。早在三国以前,这里就是个繁华渡口,有几家殷姓茶炉酒肆供南来北往的客商汇聚歇息,因此得名“殷家汇”,后简称殷汇,地处今池州市区西南28公里的秋浦河畔。殷汇老街即得名于古镇。明、清时期,这里就是皖西南地区土特产集散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

三国时期东呈大将周瑜、黄盖常转战于此,黄盖曾任石城长(古石城县址在今殷汇镇石城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五到秋浦”,留诗45首,其中《秋浦歌十七首》脍炙人口。宋朝大将陈满洲曾屯兵殷汇平顶山。明嘉靖年间,殷汇正式建镇。

九弄十三弯

殷汇老街有1公里长,130多家店铺。均合面而建,砖木结构,多为青砖小瓦,地道的徽派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多是三进两天井,前面临街是铺面,中间是厅堂,最里间是居室,由前往后逐步升高,既体现了避水防潮的作用,也含有步步升高的寓意。

当年建街按风水布局,街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鸿门”。南鸿门对玉屏山,上外刻有“浦水朝宗”,对内刻有“光天化日”。北鸿门对海螺山,对外刻有“螺水回溯”,对内刻有“裕后光前”。 街道中置九弄十三弯,取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之意。

千年古镇殷家汇的商贾兴盛,有古诗为证:“商船泊岸如鳞次,昼夜人流似海喧。”因日有上千只船往来穿梭,艄公划船如作揖。夜有岸上店家灯火通明,河里船上的灯光在波光中闪烁,便有了“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之美誉。

现代文明下的失守

殷汇老街的房子,一些早已坍塌,一些已改建为新式的楼居,显得破败而杂乱。二十年前,中央电视台拍黄梅戏《新婚配》和安徽电视台拍黄梅戏《郑小姣》,去老街取景时,导演发现老街古建筑毁损不全,遂移机别处拍摄。

殷汇本地人对老街的记忆也已经淡漠,老街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渐渐失守。目前还居住在老街的,只剩下一些老人,年轻人渐渐搬出了老房子。

虽然各级政府都将老街列入保护名录,但老街上的房子依旧屋破人稀,脚下的石板路已经被沙石掩盖,四面八方的钢筋混凝土新建筑似乎要快将它吞噬殆尽。也许有一天,老街会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湮灭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