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街:凝固的历史
2013年7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老街:凝固的历史

本版文字 叶孤城
晋熙老街
 

行走在老街,凭吊往昔的繁华峥嵘,和那些随风飘零的斑驳记忆,令人徒添几分怅惘。

据统计,安徽较完整的老街不过40条。这些在现在看来已经破旧衰败的陈迹,曾是人们活动聚集的中心,戏台、钱庄、会馆、教堂、药铺、店铺……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都汇集于此,成为凝固的历史。作为曾经的商贸集散地或交通要枢,老街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在现代文明无孔不入的今天,它们显然是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

硕果仅存的一些老街,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走向毁灭,但目前尚未引起官方的足够重视。在文化保护方面,我们有时还是趋于功利。老街并非古建筑的堆砌,亦非专供拍照写生的“模特”,它们虽已没落,但仍然是弥足珍贵的人文遗存,需要被发现,更需要被保护。当我们想起,它们已经存在了千百年,内心深处应该涌动真诚地敬畏。

响肠老街:古祠堂首屈一指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名城安庆,其境内著名的古镇很多,而岳西县响肠镇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有一条老街已横亘600多年。

响肠镇位于岳西、潜山两县交界处,古属潜山县后北乡,因境内有皖水支流响肠河而得名,是古代北接六安州、南通安庆府的交通枢纽。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在响肠镇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沉淀下大量的文化遗存。提起响肠镇,就不能不提起已有600余岁的响肠老街。

据《潜山县志》记载,响肠老街起于元,成于明清,“Y”形响肠河汇合形成上、中、下三级街市,街道长300米,宽4米,石板铺成,街中建有塔状惜字亭。此街为湖北到安庆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集镇,也是从古徽州到舒州的官道、商道和民道。

响肠老街最早的店铺是中街周隆昌商号,《周氏族谱》记载:“周家祖上是徽商,元朝初年,周家祖先便到响肠创号经商。”据已过八旬的吴秉乾老人说,鼎盛时期的响肠老街,日杂店、药材店、瓷器行、布草店、香烛店、旅馆、酒店等店铺林立,一应俱全。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周隆昌布草店、太和祥药店、生春堂、方同兴等商号。旧时,这里白日商贾不断,南来北往,夜间旅店爆满,灯火通明。

方氏宗祠位于老街中段东侧,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祠内有前戏楼、中大殿和后神殿,天井两旁设有回廊通道,处处雕梁画栋,保存完好。其实,响肠镇古祠堂众多,全境的古祠堂、支祠共有21座,一个小镇拥有如此之多的古祠堂,这在长江以北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

如今,响肠老街已无昔日的繁华,不过历经数百年之后,这里仍剩下近30%的古建筑遗存,上街桥、利市桥、便民桥3座古桥保存完好,显得弥足珍贵。

水东老街:“老行当”今犹在

位于宣城市宣州区东南28公里处的古镇水东,始建于隋唐时代。明清时期,水东因“黄金水道”水阳江而成为鼎盛的商埠码头。因古镇而形成的水东老街,保存相对较为完整,街头巷尾至今古风犹存。

老式店铺随处可见

水东明清老街形成于唐,繁荣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现存老街街区面积约6公顷,街道全长1500米,宽4米。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老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与徽派建筑一脉相承。

窄窄的深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承载着水东的历史,被艰辛的岁月之水冲刷得光溜水滑,还伴有深浅不一的辙印。纯一色的青石板街道路面,与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相映成趣,相映生辉。

漫步老街,只见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老篾匠店、老理发店、老裁缝店、老豆腐坊,在水东老街随处可见,比比皆是。

“十八踏”与“五道井”

老街现存古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至今依然是一些水东人生息与共的地方。除古宅外,老街的“十八踏”和“五道井”,是两处特色鲜明的历史遗留。

在横街、当铺街、正街的交界处,当地人用青石板砌筑了直通长江支流水阳江水运码头的十八级台阶,故取名“十八踏”。来老街的游客,都要在上面踏上一脚以示留念。

沿“十八踏”而下,有一道青石砌成的方形古井“五道井”和一个20余米长的水池。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拱小桥,自然划分出“桥上饮用,桥下浣洗”两个用水区域。在水东,像这样的古井共有5道,分布在老街的主要出入口,每道井相距50余米。井水为地下泉水,冬暖夏凉,清澈甘冽,终年不涸。

“大夫第”里无大夫

步入横街,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古朴典雅的徽派建筑“大夫第”。距今400余年的“大夫第”,门楼悬梁之上的“大夫第”三个石刻大字,苍劲厚朴,清晰可见。“大夫第”分为前、中、后三进,木质结构。

相传,“大夫第”最初的主人乃朝延命官,官至四品,曾掌管皖南一带盐务。这位官员看好当时水东的水陆交通,投巨资在最为繁华的横街上建起了“大夫第”。后来,这位官员因心存“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之念,便将“大夫第”卖给了一梅氏富商,之后成为梅家祠堂。

水东老街保留完整的古建筑、古文化,以其独有的神韵和内涵,吸引着解读历史、品味人生的八方游客。

晋熙老街:一座浩瀚的“民俗博物馆”

晋熙老街又称西正街,俗称河街,位于安庆太湖老县城南门西侧。东起韦家巷,西至马路河口,全长600余米,街面宽处5~6米,窄处2~3米。

据《太平寰宇记》及《隋书·地理志》等史料考证,晋熙老街始建于南北朝元嘉末(公元424~452),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如今的老街仍然留下了一批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古祠堂、古街井等,置身其中尤如走入一座浩瀚的民俗博物馆,伫立于街口,幽长蜿蜒的街道两旁,粉墙黛瓦近似徽派的民居,一间一间地紧密挨着,宛如一群饱受岁月风霜洗礼的老者,相互依偎搀扶。

作为曾经的繁华商贸中心,晋熙老街沿街店铺的传统手工作坊是太湖县历史上手工业、制造业和民间工艺业的缩影。 在这条老街上,店铺与店铺之间一字相连,所谓的店铺,也就是作坊,即前店后坊式的制作间,出售的商品多以手工制品为主,包括竹器,铁制品,计量器具,鞋帽针织等等。

除了这些之外,老街的建筑街道,屋檐,窗棂,天井等,也颇具特色,既有徽派建筑的古朴粗矿,又不乏江南水乡楼阁亭榭风格的柔美恬静,传统和现代,自然和人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仿佛使人置身于世外桃源。

东流老街:曾引来陶渊明采菊夜宿

东流老街位于安徽东至县的东流镇,该镇靠近长江南岸,取“大江曲折来,到此如东流”诗句中的“东流”为名。相传,晋代的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偏爱东流的黄菊,常常日驻彭泽、夜宿东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公却被东流的黄菊醉倒了。

老街依江而建,清一色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均为砖木结构,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青砖灰瓦,红窗飞檐,保留了江南古镇风姿,素有“青砖小瓦马头墙、朱角飞檐鱼悬梁”之誉。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多数房屋已成危房,亟待修整保护。

老街街道狭窄幽深,灰色的石板路被岁月侵蚀得斑斑点点,曾经繁华的商铺已不再经商,仍上着旧式的门板,如今破旧不堪,一派萧条。屋顶的瓦楞间,碧绿的青苔恣意横行,几朵招摇的不知名的野花随风摇曳着。灰暗斑驳的老墙头,爬上了不甘寂寞的小草,倒让死气沉沉的老屋显出了勃勃生机。有的墙面上,依稀还见到文革时的红色标语。

老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弥漫着恬静、苍凉和孤寂。偶见三两个老人围坐在门前的板凳上,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那些陈年旧事。

老态龙钟的老街渐渐与这个时代拉开了距离,这里的人们还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但民风依然淳朴。

极目远眺,烟波飘渺的江面上,船来船往,一派繁忙景象,那见证老街百年沧桑的滔滔一江东流水,仍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地吟咏那永不落幕的千古绝唱。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