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与文物为邻的“高个子”建筑得注意了,随着昨日合肥市规划局公布《合肥市城市紫线规划(文物保护单位)》,未来这些文物周边建筑也将面临“限高”改造。
6月5日,合肥市规划局公布《合肥市城市紫线规划(文物保护单位)》,对合肥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寺、石刻及壁画进行全面梳理,划定文物保护 “紫线”。
查看具体的保护方案,记者发现,此次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文物所在的区域周围延伸数米的一周,作为“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中严格遵守保护原则,保护范围内的非文物建筑,也要进行逐步拆除。而在保护范围外的较大范围,作为“建设控制地带”,一般会对这个区域的建筑进行控制。
比如,在步行街上的李府,保护范围为李府东、西各10米,北至撮造山巷北侧,南至淮河路。在保护范围内的撮造山路新建必须服从保护规划。同时,针对李府东西两侧的建筑,将逐步对其“外貌”进行改造,“建筑高度控制在6层以下”,同时“改造的新建建筑在外观造型、体量、高度和色彩上与保护对象相协调”。
记者还在规划中看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邻居”的“外貌”、“身高”要求,较为普遍。比如在包公祠的保护要求中,整个包河公园作为建设控制地带,建筑要以低层、多层控制,建筑风貌要以徽派风格为主,色彩也要“以灰白色调为主,辅以红砖黑瓦”。
而在步行街上的教弩台,东至华园巷、西至淮河路和寿春路的南北向道路,南至九狮桥街中心线 、北至寿春路南侧的3.43公顷范围均被划入建设控制地带,按照要求,这一区域新建建筑高度要控制在6层以下,建筑风格与文物风格也要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