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需被“供养”
2013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学批评需被“供养”

叶孤城
 

“《纽约时报》一篇书评可以决定一本书的销量,我们当下有那么多走红的批评家,为什么文学评论却没有起码的社会信誉?”清华大学教授肖鹰提的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给出答案,批评家缺乏社会信誉,本质上是因为独立批评没有生存空间,也就是肖教授自己说的,没有被媒体之类的社会组织供养起来。既然批评家要依靠作家或者作家背后的机构来养活,自然无法确保文学批评的客观和水准。

可以想见,批评家对作家的这种长期依附,必然会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即使有讲“良心”求“真实”的批评家,也一定会早早转行,不再以文学批评为主业。这种现实的副作用是,读者无法通过书评,从海量的文学作品中找到真正的佳作;更糟糕的是导致了作家群体的分化和变质,一些作家的精力全部放在操纵文学批评上,而于作品的精进,反而不再关注,从而导致中国文学整体走衰。

因此,长远来看,我们的文学批评需要被“供养”,以确保批评的独立性。要让批评家在就作品说话时,可以无后顾之忧。为汉语文学未来计,国家可以成立专项基金,专门扶持文艺批评;媒体或者其他中立性机构,也可以自发加强对文学文艺批评的重视度。以此类推,其实文学何尝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作家能够靠稿费活得很体面,他们又何必非得拉拢批评家呢?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