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翘楚·官宦望族
2013年5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商贾翘楚·官宦望族

本版文字 张亚琴
曹文埴书墨
 

成龙和古民居的新闻前一阵子被热炒不断。这使得人们关注的焦点,又放在了古徽州的民居上。其实在古徽州,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豪门家族,比如宰相曹振镛、“十五世秀衣不脱”的沱川余氏、小溪项门四杰等等,他们在那里,留下了很多故事,甚至现在还留有他们的故居。本期策划就是和读者说说你们所不知道的徽州豪门的故事。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兴盛于明中叶。其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天下都市繁华所在到处可见其身影。徽商特色之一,是“贾而好儒”,重视文化和教育,因而徽商大多有一定文化底蕴,能诗善文者比比皆是,遂使徽州地区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所列举的,是木商和墨商。宋明以来,徽州区域社会因其科举文教事业鼎盛,与之相伴诞生了诸多官宦世家。比如新安的曹氏和漳溪王氏,他们一族中,出现了父子、祖孙世代为官的现象,而且他们的官员生涯,留下很多为世人称道的故事。

西冲俞氏

曾看一则新闻:清末代秀才、徽商詹鸣铎撰写的章回体自传小说《我之小史》(未刊抄稿本二种)被发现并出版。该书的内容从清光绪九年(1883年)迄至民国十四年(1925年),逐年生动记录了一个儒商家庭的社会生活,真切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如此绵延四十余年、多达二十万字的连续真实记录,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徽商自述纪实文本,其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均极珍贵,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徽商境况、徽州文化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演变提供了独特视角和第一手资料。

詹鸣铎就出身于徽州的木商世家,饱读诗书、经历丰富:曾当过多年塾师,中过末代秀才,到过杭州、上海等地经商游历,进过新式学堂并以乡绅的身份参与晚清婺源的地方自治,开办过林业公司和百货店。

木材贸易是徽商经营的一个传统项目,而木商以婺源为著。所谓“徽多木商,然皆婺人”。 其中,西冲的俞氏是叱咤一时的徽州木商世家。

据称,俞姓源自姬姓,为周文王后代。

西冲俞氏可以确认为最早的商人是28世俞希治(1558-1609),活动时期是明代中后期的万历年间,此时江南的商品经济已经获得极大发展,也正是徽商驰骋商场、服贾江南吴楚的鼎盛时期。

清代乾隆初年,西冲俞氏涌现了更多的木商,包括31世文志、32世士嵩、士巍、士端、士荣和33世俊字辈多人。这几位木商中,最为成功的是俞士荣。他的6个儿子分别继承了父亲的家业,均为显赫一时的金陵大木商。

虹关詹氏

明清时期,虹关连同毗邻的岭脚、凤山、沱川、花桥等村落,都是著名的婺源墨商故里。至今,虹关村中尚完好保存有诸多著名墨师荣归桑梓之后构筑的深宅大院。在这个千年古村的水口溪畔,兀然屹立着一棵树龄已有1000余年,胸径3.4米、高约26.1米、冠幅3亩许,被推誉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

徽州制墨家中,又以北乡十四都虹关詹氏声名最盛。

詹氏墨家多、品牌多,具有家族经营的特点。其中著名者即有詹云鹏、詹致和、詹衡襄、詹彩臣等数十人之众。此外,詹氏墨铺尚有八十多家。

这些詹氏制墨家的实物,因其平民化的特点,因此大多易得,故收藏家多有贮存,甚至多达数十家、墨品多至数百种。其中詹方寰墨和詹成圭墨,在中国墨史上更是声名赫赫的品牌,源远流长。

婺源虹关詹氏一族,以其极具内聚力的家族经营方式和精工制作的祖遗制墨技术,迅速占据了清代墨业的中低档市场,名声大噪。其传世墨品甚多,为今天研究中国墨业发展史留下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直至晚清,关于詹氏墨商(墨工)的事迹,亦多散见于各种报章和小说。

新安曹氏

曹氏家族曾是世代包揽淮盐专卖的首领,但在曹文埴、曹振镛父子时代,都曾做到官居一品的尚书,即民间所谓“父子宰相”。

曹文埴为《四库全书》总裁官之一。曾典试广东,视学江西、浙江,奉命查办潍县和京城疑案。案定,乾隆奖誉“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升任户部尚书。

尚书 曹文埴还是 京剧的鼻祖,1790年8月13日,是乾隆80岁寿辰,曹文埴把自己私家的“廉家班”更名为“庆升班”,赴京晋庆。

曹文埴家班的这次演出,共演了《 水淹七军》、《奇双会》等八出戏,皇亲国戚们于是称赞不已。“庆升班”沐浴 龙恩,给当时在京城献演的“三庆”徽班也壮了声威,更为后来的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 晋京开辟了道路。

曹振镛是新安曹氏的杰出代表,从政时间长达53年。他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在乾隆46年(公元1782年),27岁的曹振镛考取进士,入选庶吉士,是青年后备干部;到了嘉庆朝,他得到重用,任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进入内阁;到了道光朝,他再升一级,任武英殿大学士,成为道光的心腹之臣,曾代理皇帝事务三个月。他的 仕途如一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升,无灾无难,年届80岁才退休,当官长达52年,清代官宦岁月之长几乎无人能超过曹振镛。

漳溪王氏

漳溪为多姓氏聚居村落,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末年,至今约有730余年。主要是以王、单两大姓氏,有“三王两单”之称,即三支王姓与两支单姓先后迁此。随后又有邵、滕、江、金、程姓等迁入合居。据载,漳溪在清代最全盛时期,人口达1000多户。

它是有名的官宦名村,正如进士胡光琦说的:“家巨族,伯叔兄弟半仕于朝”(见《左虚公传》),清代任七品以上官员达100多名,其中敦伦祠王氏就达80名之多。

比如说王友亮和王凤生父子。

王友亮其祖父王士镜为候选县丞,父亲王文德选授山西平阳府同知。从小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他十岁便能作诗。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诗文颇得当时文坛巨魁袁枚、姚鼐等人的赞赏。

清乾隆三十年,王友亮应顺天府乡试,得中举人。三十四年,会试取为内阁中书,派军机处行走。四十六年中进士,授刑部直隶司主事;随擢为员外郎,总办“秋审”,即审查各省所上报的刑名案件。

由于他廉慎明敏,严正公允,平反了不少冤假锗案。凤阳一绞刑犯陶王氏,孀守多年,一日与夫兄陶奉廷吵架,陶奉廷挥掌击王氏脸颊,因用力过猛,跌倒在地当场毙命。当地官府以陶王氏殴斗杀人罪论处。王友亮审查案情时发现,陶奉廷对弟遗孀肆意欺凌,是日当街击打王氏脸颊,摔倒后因痰壅气闭而死,并非死于殴斗。大司寇同意王友亮的审办意见,对陶王氏进行改判。

王友亮虽公务繁忙,但好学砥行。其诗歌创作,追随清代中叶模山范水的风气,以描写山水风物为主。

道光元年,浙江省进行清查盐务及通省州县粮仓事,需要一位清正廉洁,务实能干的官员来主持大政。当时的浙江巡抚帅承瀛多方物色,鉴于王凤生勤廉兼优,决定调王凤生“总其事”,委以重任。

盐务的清查是件繁杂的事,内中违规行为极多,牵涉面广,可以说清仓查粮、清查盐务就是查处腐败,是个得罪人的活,也是个常人不愿干的活。

王凤生却知难而上,凭着为官多年的经验和务实的作风,历经三年,较好地完成了浙江全省的粮仓及盐务清查工作,取得了好成效。“三载以来,纲引畅销,库贮充满,气象方蒸蒸日上焉”。

道光二年,浙西发生大洪灾,于是道光帝调王凤生于嘉兴东南之乍浦县任同知[1],专治浙水。王凤生亲自带领一帮人,“由天目、湖州、嘉兴沿太湖以达松江,所至绘图”,经过实地勘查,王凤生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水患治理方案,到道光四年(1824年),写成《浙西水利图说备考》,为浙西河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