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层浪花向岸边翻卷,不时地拍打着裸露的湖滩,遍地散落着刻有斑纹的瓦砾和碎陶片。由于今春少雨和水位下降,在巢湖唐咀水下古城遗址,这些平常湮没于湖底、鲜为人见的器物裸露在河床。5月13日,记者从巢湖市委宣传部了解到,“古居巢国”沉陷巢湖已获多方专家认同,该市已为宣传水下古城遗址创作出一部剧本,正在围绕环巢湖旅游开发战略打造“巢湖唐咀水下古城遗址”旅游文化景点。
探访:残碎陶片尽显数千年沧桑
13日下午,在唐咀村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巢湖唐咀水下古城遗址。顺着杂草丛中的小路,来到这块长约600米,宽约180米的湖滩。河床大半面积长满了杂草,在靠近湖边的滩涂上,遍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瓦砾和陶片,不少陶片上雕刻着精致的斑纹。
“不少村民还捡到过完整的陶釜、陶壶、青铜器、古钱币和印章。”唐咀村一位年长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在冬季河床干涸的时候,看到过十几口水井,有一口井两个人环臂都抱不过来。他说,有关“陷巢州”的传说很多,上辈渔民甚至能够说出水下古城四个城门的位置。
专家:“居巢国”沉陷巢湖有多方印证
“借问邑人沉水事,已是秦汉几千年。”这是唐代大诗人罗隐为春秋时代居巢国陷落巢湖而写的千古绝句。昨日,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副处长钱玉春向记者介绍,多年来,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人们对巢湖水下有座古城的猜测越来越大胆,但因未能发现秦汉时期具有充分考古价值的文物,致使这层神秘面纱一直未能揭开。
12年前,时任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钱玉春开始关注并研究巢湖水下古城之谜。2001年,巢湖首次发现隋代窑址,让他一阵惊喜。之后,在唐咀村村民的指引下,钱玉春发现沿线两三百米长的河床上到处散落着一些泥质红陶、褐陶等器物,上面有印纹,做工精细。通过初步分析,可以判断这是一座秦汉时期的城市遗址。
“巢湖史书记载可以印证。”钱玉春说,关于巢湖的传说,历史上有一些零碎的记载,后人也发现了“北山头战国皇族墓”、“放王岗汉代吕柯墓”,但在汉代后期这段文明明显中断。同时,汉代以后的许多史书都曾提到“巢伯”、“南巢”和“居巢”等诸侯国。此后,这些记载却很少。由此可以推测,“居巢国”后期的社会地位下降或消失了。
古城猜想:城池为“西城东廓”,城廓并列?
据介绍,原来安徽省遥感考古工作站站长、博士王心源对巢湖水下古城之说进行过实地考察,并根据遥感卫星传回的数据绘制了巢湖北山影像图。
王心源博士根据卫星图像分析认为,巢湖的主要入湖河流为柘皋河,柘皋河是一条很短的河流,形成这么大集水盆地是不正常的,但如果把这条河流延伸到裕溪河这样长度的话,那就很自然了。据此,他认为这个河流曾被切断过。王心源博士说,“如果发生此类的局部沉降,古居巢国掉到湖里去是完全可能的。”
那么古居巢国是什么等级,水下古城是什么形状?王心源和钱玉春介绍,《左传》记载,公元前509年,吴国人攻占了巢城,俘获楚国公子繁。此后,巢城城墙在公元前538年加固了一次,公元前518年又修筑了外城,所以巢城地位当在伯、侯之间。
在巢湖唐咀水下遗址上,被湖浪冲上来的湖底遗物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居巢城的平面布局形态似乎呈“西城东廓”之城廓并列形式,它先筑有内城,后筑城廓,即唐咀水下遗址可以看做是后人对居巢国再向北、东的外延。
巢湖市政府:将把水下古城打造成城市“名片”
古居巢国沉陷巢湖再掀波澜,对于唐咀水下古城遗址文化将如何进一步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 昨日下午,巢湖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市政府已经在现场设了一块高2.3米、长9米的巨型解说石碑,上面刻有“陷巢州,涨庐州”传说等简介。该市还组织市文联作家为唐咀水下古城遗址创作出一部剧本,有望拍成电视剧。
另外,该市文化和旅游部门也正在研究如何发掘和开发利用水下古城遗址,目前拟出好几种方案,努力把“唐咀水下古城遗址” 打造成巢湖旅游文化资源的一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