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被禁14年之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正式迎来“解禁日”。根据发改委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关条款的决定,一次性发泡餐具将从“淘汰产品目录”中删除,被允许生产使用。多数消费者表示,为了自身健康和环保,不会把一次性发泡餐具当做第一选择。(5月1日《长沙晚报》)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最早于1986年开始在中国铁路上使用,由于废弃的餐盒严重破坏铁路沿线生态和景观,一度造成了触目惊心的视觉污染。正因为如此,1999年被列入了淘汰落后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禁产禁用。
消失了14年的发泡餐具重出江湖,有关方面列了五条理由:一,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二,使用后可以回收再利用;三,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使用;四,可以节约石油资源;五,当下人的环保意识已发生很大变化。从禁用到解禁,这种“翻牌式”的决策,背后的真实原因不得而知,但确有种“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之嫌。
事实上,因为发泡餐盒成本低、回收利用价值相对低、质量轻,很容易就被大量地随意废弃,而很难降解是发泡餐具的硬伤。这般,“白色污染”可能会重来的担忧就不是多余。
其实人们的担忧还有一个方面,如果管不住使用有害材料生产发泡餐具的行为,消费者的健康肯定受影响。
解禁已成事实,但“解禁”只是起点,非终点,不能只解禁了之。而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地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消除可能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首先,必须严格产品标准和行业准入,不能让发泡餐具生产企业一哄而上又无标准可循;其二,建立和健全“谁生产、谁销售、谁负责回收”的回收体系;其三,建立全方位的责任明确的监控体系,进而形成“一条龙”又不“掉链”的保障机制。否则,发泡餐具难免不重走曾经的老路,使“白色污染”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