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4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
几乎没有书记、市长的孩子上职校,潜台词是即使有孩子上了职校,那也是手中没有特权人的子女,是属于无奈选择。
多少年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动员学生上职校,从就业容易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去说教,但最终结局还是报考者寥寥无几,原因在哪?
我们的教育模式,本身就给各类学校排了队。君不见,高考录取,211高校、985高校,一本二本三本,把职校在录取上排在最低层次。人们自然对职业教育产生偏见,认为只有成绩最差的学生才进职校。这样背景下,家长和学校自然放不下“大学梦”。而现实中,名校的发展空间显然大于职校,甚至研究生考试,有的院校都有非名校不录取。
在教育模式上,职业教育给人感觉很轻松。社会上,有些职校由私人创办,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更多的人是为了借发展教育的名义牟利。学生还没在职校进入状态,就拉进了工厂实习,更多的则是成了劳力。不能保证职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这让职业教育形象严重受损。
我们不能反对优秀学生走名校的机制,这毕竟能够体现公平,激励竞争。但要让学生愿意上职校,仅仅靠动员是不够的。不仅需要政府层面的重视与投入,更需要有严格平等的教育准入制度和教学质量考评制度。 有出路才有生路,质量上去了,自然有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