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到2012年末,我省每十个安徽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而在合肥,每年有36000位逝者,如果按1位逝者占去3个平方米,那么,每年合肥将为逝者提供10余万平方米的土地,约等于150亩。目前,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占地面积为130亩,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墓地葬,这也就意味着合肥每年开发一个大蜀山文化陵园都满足不了需求。
资源缺、需求大,墓地价格居高不下,那么墓地价格该如何调节,墓穴转型之路又将在何方?
资源缺:合肥墓地每年都在“扩容”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楼盘可建多层、高层,而墓地只能整块卖出去。”公墓销售人员称。
记者从民政部日前发布的《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看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很多公墓都出现墓地紧缺,开始限售墓位。据统计,上海公墓面积仅剩下2000亩左右,而为买墓地,部分市民在墓园半夜排队守候。
“合肥的墓地基本可以满足市民的需求。”合肥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张年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合肥包括四县一市共有8座经营性公墓,并且每年都在开发,能保证墓地够用了。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建有殡仪馆78座,经营性公墓98座,农村公益性公墓1141座。而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力争新建殡仪馆4~5座,改扩建殡仪馆10~15座。增建公益性墓葬设施,到“十二五”末,每个乡镇平均拥有的公益性骨灰存放设施达2座以上。
需求大:我省有645万“老年人”
一方面墓地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
记者从安徽省统计局获悉,2012年末,我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就达645万人,这意味着,每十个安徽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该比例与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占比又进一步上升。
“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因为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 合肥学院经济系教授宁建华分析称,具体到老龄化社会所谓的“墓地经济”来说,土地资源是“稀缺”的,越来越少。
业内人士指出,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死人与活人争地、小区与公墓共眠的情况,城市扩张得太快了,一方面墓地的价格确实高,另一方面墓地的用地又受到限制,怎样既满足老百姓‘入土为安’的心愿,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土地,这是将来面临的一个问题。
找出路:推广“节地葬”“生态葬”
“目前,相关规定要求购买的墓地不超过1个平方,但是算上周边的绿化等公共用地,1块墓地的实际占地面积要将近3个平方。”张年长表示,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墓地葬,那么合肥的墓地的确会告急。
张年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统计,合肥市每年有36000位逝者,如果按1位逝者占去3个平方,那么,每年合肥将为逝者提供10余万个平方的土地,约等于150亩。目前,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占地面积为130亩左右,如果每位逝者都选择墓地葬,这也就意味着合肥每年开发一个大蜀山文化陵园都满足不了需求。
因此,合肥包括大蜀山文化陵园、小蜀山陵园等经营性公墓都在积极推广节地葬、生态葬,“这也将成为政府部门主推的一种葬式。”
记者了解到,合肥小蜀山陵园从1999年开始推广生态葬。而大蜀山文化陵园自2007年起就为生态葬逝者举办生态礼葬仪式。截至目前,已有近800户逝者选择了生态葬。
专家呼吁:在网上建立“陵墓”
宁建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要彻底改变墓地价格上涨现象,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创新。“在很多城市包括合肥市在内,都在改革传统的殡葬模式。老人离世,可以实行‘树葬、花葬’等生态模式,也可以实行‘河葬、江葬’等流水模式。总之,尽量不占或少占土地,即使占有现有土地,一定时期后也要归还整个社会。”
他建议,老人离世,骨灰撒到水中去,然后在网上建立一个“陵墓”。“可以将记录自己简单的生平,录有自己的影像和声音,给下一代留有一个可以纪念的空间就可以了。什么奢华,什么尊贵,都是‘过眼云烟’,都是‘虚无缥缈’的,不值得人为之追求。”
延伸阅读
墓地使用期限限定20年
根据传统习俗,很多市民仍旧愿意选择墓碑式墓地,但是,他们究竟可以使用多少年呢?使用期限到了之后又会如何安排?
张年长介绍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墓地的使用期限为20年,但是期满之后如何安排尚且没有明确的规定。其实,所谓“20年”使用期限的说法不是指墓地的使用年限,而是指护墓费以20年为一个缴费周期,只要按期缴费,即可继续使用墓地。
购买墓穴需提供死亡证
炒墓,许多墓地价格都是被炒上去的。对于炒墓的各种现象也是屡屡被关注。张年长告诉记者,2008年民政部出台了购买墓穴的相关指导意见,禁止炒墓地。
“现在,到合肥经营性公墓购买墓穴必须提供人员死亡证,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必须持有病危通知书。”张年长表示,这两个条件是硬性规定,绝对不允许“活人购买墓地”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