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十字镇,凤凰山脚下,30年前,面对这一大片不毛之地,杨家栋毅然决定带着儿子从山下背土到山上造林。经过5年艰苦拼搏,他们拓荒造林终于成功。13年前,杨家栋临终前嘱托一定要守好林场,多栽树别砍树。有着绵延十余里的树林,死后却连一副“棺材”都没有。儿子杨志平接手“家庭林场”,继续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绿色之歌……
在荒山上安营扎寨
坐落在十字镇的凤凰山,有12个山头,绵延十余里,是不毛之地。
1980年前后,当地政府连续三年组织村民上山植树造林,均告失败。
1984年7月,正在镇村干部一筹莫展之际,退职在家的干部杨家栋毅然决定,将凤凰山千亩荒山承包下来。他说,只要能将凤凰山栽上树,就是造福后代!
杨家栋签下承包合同后,即刻召开家庭会议,宣布计划、下达“指示”。这年夏天,杨家栋领着老伴和四个孩子,在凤凰山上撑起两个小窝棚,开始了拓荒造林。
在石头上拓荒造林
当年22岁的杨志平排行老三,是杨家栋的得力助手。
光秃秃的山上没有泥土,头两年造林保存率几乎为零,杨家栋性格倔强,他当即决定,用板车从十来里远的地方将泥土运到山脚下,然后用蛇皮袋背上山,放在挖好的树坑里。12个山头,他带着儿子杨志平一趟趟地背着泥土往上爬。
5年坚持,杨志平一家人挑坏了100多副筐子,拓荒造林终于成功。
成林不易只栽不砍
转眼间,又是五六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幼苗渐渐地长成了大树,山风吹过,绿波荡漾。但有了“绿色银行”的杨家人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
外地树贩子找到杨家栋,他一口回绝,“砍树容易栽树难啊!”直到2000年过世,他连一口棺材(殡葬改革前)也没有。
弥留之际的杨家栋抓住杨志平的手说:“我走后,林场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守好林场,多栽树,别砍树……”
荒山变成“聚宝盆”
杨志平不忘父亲遗愿,至今还住在父亲留下的20年前盖的3间平瓦房。
为了林场的可持续发展,当地林业部门指导杨志平对成熟林砍伐更新。杨志平“违背”父亲遗嘱,取得了丰硕成果,林场地上资产累计达到1200余万,年产值达100余万。
在他的带动下,大山脚下有30多户办起家庭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