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
我的粉丝是极品
下一篇4 2013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纸牌屋

 

《纸牌屋》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为了让观众清楚它在讲什么,有媒体迅速给它贴上了白宫《甄嬛传》的标签。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带着看《甄嬛传》的心态去观看该剧的观众最终也会失望而归——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纸牌屋》里,要是总统想赐谁“一丈红”,一定得先绕个山路十八弯,最后在各种利益的交换下,以“合法”的名义来完成,如此慢节奏的叙事手法,套在《甄嬛传》上,估计拍上300集也收不了尾。

其实,《纸牌屋》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更像是一部美国政治科普记录片——它通过一个众议院民主党“党鞭”的上位史,将美国白宫的屋顶彻底掀开,上至总统,下至议员的精明算计、人性丑恶、肮脏交易都被暴晒在阳光下,同时,它也让观众清楚地了解美国政坛的丑闻和八卦是如何出炉的。

经过了这样的科普,当电视屏幕里再出现奥巴马正襟危坐的画面,大家很可能会习惯性地发出一声冷笑,并在心里默默地说:“别装了,你今天底裤的颜色,我都看得一清二楚……”    

严肃的脑力“游戏”: 请观众耐心一点

《纸牌屋》的第一导演是曾拍摄《搏击俱乐部》、《社交网络》的大卫·芬奇,主演凯文·史派西也是奥斯卡影帝,这样的阵容组合,就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纸牌屋》绝对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剧,能让这两位国际大咖自降身价来拍的电视剧,你永远不要指望,它会是另一部《生活大爆炸》。

《纸牌屋》不是一部面向全阶层的电视剧,在美国,《纸牌屋》是需要通过网络视频租赁公司NetFlix付费观看的,而定制NetFlix的观众,相对而言,也都是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阶层,他们对电视剧的要求不仅限于视觉冲击力和饭后消遣,而更在意制作是否精良,剧本是否出色,电视剧的智力性被推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为了强调这种智力性,制作方也很乐意人们把这部剧定义为“严肃政治剧”。

《纸牌屋》并不是你坐在沙发上,一边刷微博一遍吃薯片就能看出个所以然的剧,它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十分具有爆点的情节,如女记者勾搭“党鞭”换取新闻线索,看上去人模狗样的议员,背地里不仅和下属厮混,还是不折不扣的瘾君子……但这些内容在剧中最多起到的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事实上,连美剧中惯常使用的性爱场面,在《纸牌屋》中都被大面积弱化了。

所以,《纸牌屋》是需要观众耐着性子,才能进入剧情的,而由主角弗朗西斯所发散出来的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各种角色纷至沓来,亦会让人应接不暇。因此,观众在观看的初期,甚至还会感觉有一点疲劳。尤其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在欣赏这部剧之前,还首先得恶补一下美国的政治常识,这也让一些人看过一两集就宣布放弃。

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成为最了解男主角的人

《纸牌屋》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在你“入门”之后,你会瞬间变得豁然开朗,白宫的大门由此向你敞开,你能够进到总统的办公室,发现他原来不过是棋局里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小人物;也会明白美国的参议院、众议院其实和你所在的工作单位没有太大的区别,各种利益交换,耍小聪明,勾心斗角穿插其中,而美国人玩办公室政治的伎俩或许还没你身边的同事强;你也会看穿,那些在电视屏幕上牵着手、秀恩爱的美国政坛金童玉女们,回家是否睡在一张床上都还得另说。

最有趣的一点,则是观众会发现,那些整天昂着头在外激情演说的政客们,其实在钱前面一样都立马变“屌丝”。他们面对傲慢的大财团时,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也只能暗示欺骗对方:“我和总统其实很熟。”

《纸牌屋》打破了美剧一周一集,边拍边播的编播模式,将13集一口气推出,对于美国观众而言,这样的编播方式是革命性的,观众无需在经受等待的煎熬,但同时,它也有弊端——它无法根据观众的口味,随时调整剧情的走向,很多美国媒体其实也曾担心这样的剧会因为缺少带入感和互动性,而最终被美国观众抛弃。

大卫·芬奇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剧中采用了在一种普遍用于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被称之为打破“第四堵墙”,即主角会突然从戏里跳出,扭过头来对着观众说话。这种表现形式用在美版上,恰恰弥补了该剧的编播方式所缺乏的互动性——观众也成为剧中的一员,是最了解男主角内心世界的人。

中西差异:中国观众的乐子更多

其实对于中西方观众而言,看《纸牌屋》有不同的兴趣点,美国观众对这种政治剧早已见怪不怪,他们更关注故事本身,不会去在乎电视剧是否影射了谁,也不会说女记者睡了官员就有违职业道德,他们都把这些看做是故事的需要。不过他们也有较真的地方,比如大卫·芬奇将传统的纸媒描述得严肃、刻板、守旧,把新媒体定义为天堂——记者可以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写稿,发什么稿子甚至不需要领导审批。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描述过于夸张,会误导观众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理解,因此还有记者开专栏对其进行讨论。

而中国观众观看该剧的乐子其实比美国观众多,其中的政治揭秘就足以让大家兴奋,并且它还会延伸出很多有趣的八卦问题,比如驻白宫的记者是不是都是女记者居多,以便于搭讪挖料;再比如,“党鞭”的家是不是真的这么不设防,可以深夜敲门就求交往,也可以一不高兴就往里面扔板砖?

在向美国的媒体同行求证核实之后,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驻白宫的男记者其实是多于女记者的,排除大范围搞基的可能性,所谓的媒体白宫“潜规则”,其实并不那么真实。此外,从原则上讲,“党鞭”的家门也不是谁都能靠近的,记者不能与他们私下接触,更别说求“交往”。

所以,《纸牌屋》说的也不能全当真,有的内容,就把它当成茶余饭后的笑谈吧。

巫天旭/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