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小康县”16年后,山西大同县终于开始享受“贫困”待遇。得到这一纸文件,像跑赢了一场竞赛。2011年底,国家确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涵盖贫困县679个。大同县被列入其中的“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进入了国家扶贫对象的行列。(2月25日《新京报》)
得到这一纸文件,像跑赢了一场竞赛。如此的描述只能说连续几年来富县争夺贫苦帽的行为已经成了赤裸裸的争夺。
小康县在富裕起来之后,为何又要去追逐一顶贫困县的帽子呢?因为这顶帽子成了一块过于甘甜的糖果。有资料显示,2001-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向国家贫困县和省级贫困县的专项扶贫资金共有1457.2亿元,占总投入的71.3%,县均投入1.36亿元人民币。只要戴上贫困县的帽子,1亿多元的财政支持就可以轻松入账,如此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一点原因是,有相当大部分贫困县是从1994年甚至1986年就已经戴上了贫困县的帽子。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被溺爱的孩子的法宝通常是一哭二闹,贫困县的法宝便是一等二靠。孩子只会哭闹是父母管教不严,同样的贫困帽摘了又戴是由于审批部门对贫困县的认定不严格以及退出机制的落后。对此笔者以为,国家在将名额分配到各省之后,既要严格审核贫困县名单的准入机制,又要明确“贫困县”的退出机制,更要均衡县域之间的补助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