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星报《冬天里,三个卖花小孩的一天》一文,揭开了合肥流浪儿生活现状调查的开始。这几日,记者走上街头、桥下、地下通道……夜幕寻人。在与这些流浪儿童近距离接触时,可以深深地体会他们“闯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记者调查
多来自皖西北、河南等地
“我老家在六安寿县,你知道那里吧!”“我们是从河南郑州中牟县一路卖唱来到合肥的。”“我是从河南信阳来的。”“我们家在阜南县洪河桥镇。”……
记者调查发现,几天来调查受访的流浪儿童多来自皖西、皖北、以及河南等地农村。他们均表示因为家里太穷,吃不饱、穿不暖才外出流浪。
为什么会选择来合肥?很多孩子表示他们对合肥也没什么具体概念,只是听说这里人比较多,离老家也不是特别远。还有的孩子则是完全没有目的,到哪算哪,就来到这里。
对于以后,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任何考虑,他们也不知道是继续留在这里,还是会去别的城市。
随父母亲人流浪,或受人操控
在几天的采访调查过程中,记者并未在合肥街头发现类似贵州毕节5名闷死男孩那样完全“无依无靠”的流浪儿。他们的情况大致分成两类。
一类是随父母和亲人被迫外出流浪。11月18日中午,在合肥市舒城路一个馄饨摊前,2岁流浪儿童宝宝(昵称)的父母告诉记者,他们都是盲人,在老家无力谋生,只得带着宝宝一路卖唱来到合肥。“今天运气不错,上午收入了十几块钱,全家能来这里吃一碗馄饨。老家也没有别的可以托付的亲人了,不然谁愿意带着孩子在外面遭罪。”
还有一类可能是受到成年人操控变成赚钱工具。11月19日下午,在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卖花女童珠珠(化名)对记者说,她是跟随姐姐来这里卖花的。“我卖花的钱都要交给姐姐,姐姐还要把钱交给几个叔叔。那几个叔叔是管着我们的,他们管我们吃喝,我们住的就是他们家。但我们要是偷懒卖的花少,或者偷偷把钱花了,被他们知道就会被打被骂。”
居无定所,桥洞、街头为家
从18日开始,记者在合肥共发现了10余个流浪儿童。
在几日的交往中,记者渐渐与几个孩子成为“哥们”。人熟了,啥都好说,与他们交谈中,记者发现,他们基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吃饭仅靠乞讨或是捡剩菜剩饭。
刘民(化名),今年11岁,他自称自己是“老合肥”了,来此“混日子”已有4年,目前居住在合肥蒙城路桥下。这几年,他没有“受制于人”,全靠自己谋生。
“白天,就去捡废品卖,换点‘小钱’吃饭,有时也会去餐馆捡些‘好的’填肚子”,刘民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大排档是“兄弟们”比较喜欢去的地方,只要天气好,一般情况下都会过去转转,搞不好会有“意外收获”。而对于这些“收获”,小刘民却笑笑地看着记者不说话……记者也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提醒一下:“别做违法事”。“不会的。”刘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那你天天睡哪里?” 在听到记者这一问题时,刘民“英雄”一般回答道:“四海为家”。据悉,到了晚上,刘民这部分未被控制的流浪儿童要么去找涵洞、桥墩底下、街头这些地方睡觉,要么就去黑网吧上网。
倾听心声
不想回家,更喜欢城市
“你想家吗?想爸爸妈妈吗?”“我想爸爸妈妈,但我不想回家。家里什么好吃的都没有,也没有好玩的。还是这里(淮河路步行街)好,这里好漂亮,好热闹。你看,那边几个人正在打气球,还有那边,他们卖的小玩具多有趣。要是回家了都看不到了。”7岁的卖花男孩秦岭(化名)告诉记者,他在这里只要认真卖花,至少每顿饭都可以吃饱,街上偶尔还会有好心人给他们一些好吃的零食。
在安徽大市场附近,记者碰到了正在拾荒的小亮(化名)、小涛(化名)哥俩,也问了相同的问题。“没想过回家,爸爸妈妈都不知道去哪了,奶奶带我们在这里过日子,反正现在也能吃饱肚子,老家啥都没有,还回去干什么?”
调查采访中,多数孩子对老家的生活状况表示不满意,宁可在城市流浪讨生活,也认为比在老家好得多。
没听说过救助站,也不想被救助
崇伟(化名),12岁,外号“大侠”,经常在五里墩立交桥下活动。自小生活在河北农村老家,读完小学后,听说“外面”挣钱多,就随同村人去了上海,在上海呆了2年后,来到合肥打工,但因年纪太小,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后来在合肥认识了三五个“好友”,在五里墩立交桥下“定居”,并在附近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涯,白天与朋友们一起找个安静的地方睡觉,夜晚才出来捡破烂等。
用他的话说:“流浪儿,也要有面子啊。”等几人一起把钱凑一起时,他们就会从附近小店买点熟食,买点饮料……
“你们生活得那么艰苦,为什么不去救助站?”昨日,记者问崇伟,他的回答却让记者很吃惊:“没听说过救助站,也不想被救助,我们要靠自己生活,等我们几个长大了,会当老板的。”
崇伟告诉记者,自己过惯了流浪生活,也不愿学习或者被人管束,就是期盼着早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