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十八大11日关于文化主题的记者会上,丹麦记者提出的中华文化“内热外冷”的问题,颇耐寻味。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承认,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确实遭遇了“文化逆差”。
(11月11日新华社)
“逆差”属于经济学上的概念,主要指在对外贸易中,一定时期内若一国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称为入超,即贸易逆差。用在文化交流上,意思非常明显,即我国在文化上的输入量超过了输出量。
这个“文化逆差”,到底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了呢?据文化部的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的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中国仅为4%,位列第五。
如果你觉得这个数据还不够直观,那就请关注一下身边的文化细节,蜂拥而来的韩剧、美剧,源源不断的好莱坞大片,日本的动漫,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国外图书,进口的服装、食品,外来的休闲文化品牌……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谈“颠覆”、“渗透”色变,事实上,在各种“入侵”当中,真正需要警惕的,反而是文化上的“入侵”。“文化逆差”的危险,并不仅仅在于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阻滞,对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而言,失去的可能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
扭转“文化逆差”,赵部长给出的方案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来扩大交流的渠道、规模、形式、内容。这自然是一个站位很高的回答,但个人拙见,赵部长谈的是改进输出方式,仍未涉及文化内容。而我们当前最迫切需要提高竞争力的,恰恰是文化内容!
没有好货色,再强的营销手段,也不能保证长期畅销。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关键是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鼓励文化创新,为文艺工作者创造宽松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