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含山县的西北部,有一个奇特的村寨——仙踪镇六衖(音“横”四声)村,这里的许多人家至今还住着用石头片一层层垒起来的房屋,他们的劳动、生活都离不开石头,成为现代社会的“石头部落”。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奇特的六衖村,探秘村民的隐秘生活。
神秘的六衖村
“六衖村?我没听说过。”
11月6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含山县仙踪镇询问六衖村怎么走,一位中年人这么回答记者。
不仅如此,在仙踪镇上,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村子。
无奈的记者最终只能来到仙踪镇政府,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从仙踪镇向西北行10公里路程,来到姚庙居委会,再由姚庙向北钻进茫茫的山洼里,20公里崎岖山路弯急沟深,横跨波光粼粼的六衖水库,抵达“神秘”的六衖村。
当记者途经六衖水库时,时值中午,四周没有一个人,耳边只有山风吹过树林的“哗哗”声和沟渠中的流水声,颇有“忘路之远近”的意境。
记者继续顺着山路往山上走,大约20分钟的车程,斑驳树荫后几户人家才慢慢露出。
成片的石头房,筑在山坡上;坡下,全是用片条石堆砌的台阶,青苔满阶,山气袭人。
“山泉水”就是生活用水
58岁的徐林和57岁的吴议枝住在六衖村口,夫妻俩结婚已经31年了。
徐林穿着淡蓝色的中山装,戴着绿色的军便帽,令人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
徐姓在当地是大姓,按照徐林的说法,在六衖村60%的村民都姓徐。
他的妻子热情地招呼记者,记者也近距离看到他们居住的石头堆垒起的屋子。
令人惊奇的是,家里用水全是由山上引下的泉水,在屋阶下,一个类似于暗沟的窄渠,里面有一些水。徐林说,家里用水全从这取,丰水期时,这里水流丰富,最近水少,但也可以维持家用。
“别看这么一点水,永远都舀不完。”徐林指着积水并不深的小沟说。
记者尝了一下,清凉甘甜,润人心肺。
在离徐林家不远处,记者见到了78岁的徐国林和76岁的徐秀英,两人用水也是从山上引下的山泉水。
不同的是,徐国林将泉水引入大罐,接入厨房,并安装了水龙头。
“我们全村用的都是这,我从小到大喝的也是这。”徐国林说。
徐国林的话语里夹杂着浓重的安庆话腔调,语速快时,无法听懂他在说什么。
徐国林说,这一辈子,他几乎很少出山,“在山里面,大山就是自己的。”
石头垒房的秘密
由于深居山中,六衖村石头多,这里的石头属于浮石,也是页石,用锤子铁锹砸石头,石头就会断成一片一片。
六衖村支部书记杨春说,用片石垒成房子,石头与石头之间利用相互的空隙卡住成力,中间没有任何的黏合物。而且,石头要有向上角度的倾斜,以便于在下雨时,打在石头上的水会自动向下向外排。
“这样的技术,只有我们村里人会,外面人是不会的。”杨春说。
由于雨水的不断冲刷,有些人家把屋顶由茅草改成瓦片,但是房屋的山墙还是石头。
从六衖水库绕到山背后,记者来到了杨春的家。
记者看到,他们家里的石屋用茅草覆顶,石头房外全为裸石,而屋内则用泥巴糊墙,“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屋内用泥巴糊墙就起到了保温的效果。”杨春说。
与世隔绝的“快乐”
在村里,记者还见到了80岁的严云根。
如此高龄的他正在树林里砍柴。
他和妻子王玉莹所住的房子在六衖村是最老的,已经有百年历史。
“这房子是我奶奶的,我父亲没有盖房子,我和妻子也一直住在这。”严云根说。
房子的外墙上挂着草绳,屋檐下的木钩、古式的木格窗,都弥散着久远年代的馨香,只有大门上的大红春联,显示着新鲜的生气。
这对夫妻几乎没出过山村。
“我和妻子就是生在这,长在这,我们也不愿出去。”严云根说。
同村42岁的徐文玲告诉记者,以前山路交通不便,村民为盖房,材料要先去镇上买,之后再挑回山里,费时费力,村民们干脆就地取材,于是就有了那么多石头房。
“山里空气新鲜,粮食蔬菜都没有污染,我不愿意走出这座大山。”徐文玲说。
先祖为躲清廷追杀 逃入深山
六衖村支部书记杨春说,六衖村的起源要追溯到“闹长毛”时代。
清末咸丰年间,当时大量桐城移民聚集在现江苏盱眙等地垦荒,移民搭草棚而居,故当地人称之为棚民。
后来,桐城棚民在来安石鼓山聚众起义,附近各山区移民纷纷响应。清廷急派温绍原、吴棠分兵会剿。
起义军主帅战死后,参与起义的桐城农民就四散逃跑,他们挑着货郎担子,一路上以补锅修伞糊口,其中有六户人家来到含山县姚庙集北面一大片荒山野岭,这里是个深山洼,正好躲避战乱,他们就安顿下来。
为了给村子起个名字,六户人家还造了一个字:在“行”的中间加了一个“共”,即“衖”,寓意六户人家共同行走到这里。
当地一名村民告诉记者,当时的六户人家不敢和外面联络,害怕有人通风报信,而这种习惯似乎被默默地传承了,至今在仙踪镇上,不少人都不知道有这个村子。
“石头部落”的独特民俗
六衖村至今还保持着桐城的古风俗。
杨春告诉记者,至今在六衖村,家里来了客人,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吃饭的,只有等客人吃完离开,才能上桌。
这和含山当地的风俗迥然不同。
此外,过年的风俗也不一样。含山当地过年是以除夕开始,而六衖村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称为过小年,根本就没有元宵节。
一百多年来,六衖村村民不仅用石头盖房,还用石头垒起一块块田地,在这里填满土就成了山地,种上苎麻等作物以及自给自足的蔬菜,他们还用石头砌起渠道,做成桥梁,把山上流下来的洪水引出村子。
杨春告诉记者,用石头垒成房子非常费时、费力,如今村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会这个技术了,所以石头房子越来越老、越来越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