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一个深秋之夜,我陪两个作家朋友去见他的北京来客——2004年登上美国《Time》杂志封面的青年女作家春树。因为彼此都已吃过晚餐,这场文艺青年的江湖之会,就定在了咖啡馆。那是我第一次踏入栖巢咖啡。
在此之前,我对合肥的咖啡馆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以为无非也就是类似于茶楼、棋牌室一类的地方,三两好友约聚于此,扯淡,玩牌,醉生梦死,雪月风花。
然而5年后,如果你再问我对咖啡馆的印象,我绝对可以跟你聊上几天几夜。只是,当我端坐在栖巢咖啡宁国路店,一边品着咖啡,一边和栖巢的管理者聊咖啡文化时,我才真正领悟一个咖啡人,把咖啡融入血液的那份执著,以及一家本土咖啡馆品牌,骨子里的徽商情结。
栖巢诞生记
在栖巢的员工之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栖巢咖啡诞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甚至一些咖啡馆的常客也耳熟能详。
据说创始人朱环有次和朋友在某外国品牌咖啡馆闲叙,恰逢这家咖啡馆正在拍摄TV广告。咖啡馆经理邀请他参与广告拍摄,并赠送一杯咖啡作为答谢。然而为人耿直的朱环以不能辨别该咖啡馆是否正宗为由,婉拒了这一邀请。不料,却因此被那位经理下了逐客令。这件事对朱环的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原有的追求和事业,从此踏上了传播咖啡文化、打造中国人自创咖啡品牌的漫漫征途。
栖巢咖啡创立于2006年,这一年正是合肥大建设的开局之年:全城性的拆违拆迁,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架桥——金寨路高架开建,滨湖新区当年11月动工……各种迹象都表明,一座新兴的中心城市正在崛起。
朱环把第一家店开在CBD,地处车水马龙的三孝口商圈。果然,第一家店迅速打响了名气,欧式的装修风格,意式咖啡的浓香,很快吸引了过往的白领。现在,很多人在招待外地来的朋友时,都把栖巢当做首选。
第三生活空间
目前,栖巢咖啡在合肥已经新开了16家分店。加上淮南、阜阳、亳州、宁国的直营店,以及芜湖的加盟店,栖巢咖啡在安徽全省已经有21家店。
“从某种意义上说,栖巢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发展。”栖巢品牌连锁集团副总西光海表示,“如果说合肥的咖啡文化正在兴起,那么肯定有栖巢咖啡的一份贡献。”
上个世纪末就已入行的西光海,2009年加盟栖巢。回忆这几年咖啡店的发展,他很感慨:“我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轨迹。”
栖巢把自己定位为商务休闲咖啡馆,立志打造家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中国休闲咖啡馆第一品牌。“咖啡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文化,与国外血统纯正的咖啡馆相比,我们更像是一家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茶餐厅。”西光海说。
在本土市场大获成功之后,栖巢咖啡开始酝酿全国市场的布局。“公司计划明年把店开到省外,比如浙江、江西、江苏等省份。”谈到企业远景,西光海的眼神里透出一种难以掩盖的兴奋。
像养孩子一样做品牌
在合肥这样的中部城市做咖啡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顾客对咖啡的认知度,以及咖啡馆消费的接受程度。
栖巢咖啡创立6年后,非但在合肥本土扎下了根,甚至把名气做到了其他地方。其中有城市发展和市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原因,更有栖巢管理者对品牌的专注和用心。
“有的企业做品牌像养猪,我们做品牌则像是养孩子。”西光海进一步解释说,“养猪,就是为了养肥了宰来吃,养孩子就不同了,需要悉心呵护,全情奉献。希望企业一天天成长壮大。”
创始人朱环自己就是大堂经理出身,对咖啡馆的装修设计、企业管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直到现在,他还经常亲自到下属门店指导一些具体的工作。
栖巢对咖啡的品质非常讲究,咖啡豆选用的是畅销全球的拉瓦萨和意利。在餐品方面,2009年建立了“中央厨房”,确保各家门店食品的统一供应。现在栖巢的牛排和三杯鸡等一些菜品,已经成为顾客“点击率”最高的特色餐。
在栖巢消费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每次结完账,服务员都会送来一个“红包”,里面装着零钱和赠券。“我们一年要送出2000万左右的赠券,给顾客最大程度上的优惠。”西光海说,“服务行业的性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细节。”
骨子里的徽商情结
西光海现在每天至少要喝两杯咖啡,这已经成为一种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虽然按公司规定有休息日,他却主动放弃了,并且乐在其中。说到其中的原因,则来自栖巢自上而下的“爱”与“信”的企业文化。
栖巢咖啡创始人、现任董事长朱环来自安徽桐城,这座曾经孕育过著名文学流派“桐城派”的文化名城,现在依然在为各个领域输送精英。“爱栖巢,信徽商,栖巢——我们徽商的自创品牌”。从他提出的这则宣传语中,我们略能感受到这家本土企业,骨子里的徽商情结。
“董事长不止一次在员工大会上强调,未来企业做大了要回报社会。他将净身出户,按照员工工龄及对公司的贡献大小,把股份分给员工。”在集团副总西光海看来,董事长朱环不仅仅是企业创始人和自己的上司,更是一位胸襟开阔的真正企业家。他认为,正因为企业上下对徽商“诚实守信”这一品质的极致追求,才会有今天栖巢的蓬勃发展。
以栖巢为代表的本土咖啡馆连锁品牌的兴起,正在改变合肥咖啡产业的面貌。用西光海的话来说,“咖啡馆提升了城市人的生活品位,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