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岗,原本只是一个坐落在霍邱县境内的偏僻之乡,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它就是淮河边上有名的“老灾窝”。现在,“临淮岗”则是淮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改写了淮河流域饱受洪涝灾害的沧桑历史,成为名符其实的淮河“三峡”。
10月26日,当记者遥望着巍峨的大坝时,它正笼罩在雨雾当中,若隐若现,犹如一条巨龙盘卧在淮河两岸……
现场:淮河第一水利枢纽
10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霍邱县境内的临淮岗,烟雾环绕中的大坝显得格外巍峨壮观。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临淮岗主体工程由主坝、南北副坝等组成。全长78公里,总投资22.67亿元。主坝上有城西湖船闸、临淮岗船闸、12孔深孔闸、49孔浅孔闸、14孔姜塘湖进洪闸等五座大型建筑物。
据与记者同行的霍邱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2007年,工程全面竣工后,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联合霍邱县政府,先后在工程区域内建起了纪念公园,现已成为我省知名的水利旅游目的地,并成为国家4A级景区。
置身临淮岗景区,洪水控制工程、治淮丰碑广场、农民公园、柳编大市场、田园度假村、何家圩湿地、淮河故道、淮河风情园等景点引人入胜。每逢节假日,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
回顾:“一波三折”曲折路
“每遇洪水,常不见州郡,舟行于秋禾之上……洪水退去,又见饿殍遍野,庶几难书。”这是昔日沿淮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真实写照。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作为控制淮河干流中游洪水的战略性骨干工程,改写了淮河流域饱受洪涝灾害的历史。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纪念碑志上记载了工程立项及建设始末:1958年开始兴建,尽管1962年停建之后搁浅40年,但党中央、国务院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从1969年到1985年,国务院历次治淮规划小组会议和治淮会议都肯定了临淮岗工程兴建的必要性,并将其规划为特大洪水控制工程。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19项重点骨干治淮工程之一,临淮岗工程再次拉开研究建设序幕。
之后,一个个时间节点定格在临淮岗的历史深处:200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2001年水利部批复初步设计报告;2001年12月2日奠基;2003年11月23日实施淮河截流;2007年6月20日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
感慨:下再大的雨也不愁
这个浩大的工程,改写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改变了很多个体的命运,张宝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73岁的霍邱县姜家湖乡临闸村老人张宝金是在淮河边长大的,他记得每次淮河发洪水时,都有无数绿油油的良田被淹没,有的船甚至行驶在屋顶上,很多牲畜活活被淹死……
大坝开始修建时,张宝金全家7口便乔迁新居,他高兴地说:“草房变楼房,俺做梦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往后,发再大的水,也不用发愁了!”
造福百姓的事,总是会得到百姓无私的支持。姜家湖乡刘台村李红玉一家8口住在49孔浅孔闸西导流堤上已近20年,那里有他亲手盖起来的砖瓦房、倾心栽种的果树、四季葱绿的菜园,但他第一个拆去房屋并做周围邻居的工作;临淮街道70多岁的郑洁珍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她请来亲戚三天拆了14间房子……
时任霍邱县委副书记张传礼介绍,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涉及霍邱、颍上、阜南3县82个行政村,共需迁移人口27315人,其中生产安置人口15257人,拆迁房屋24545间。
影响:百年安澜改写历史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为淮河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对完善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促进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显然,临淮岗工程的重大战略意义无可厚非,工程管理局更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数字彰显出临淮岗的重要性:当淮河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可减少淹没面积1290平方千米,确保淮北大堤保护区内1000万亩耕地、600多万人口以及沿淮重要工矿和城市安全,一次性防洪减灾效益306亿元,多年平均年减灾效益2.8亿元……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曾这样评价,临淮岗工程的上马,使淮河的防洪体系得以完善,同时也正式确定了淮河流域的防洪规划和治理布局,为下一步治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国家“十五”计划重点项目。
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集水面积4.22万平方千米,涉及河南固始和安徽霍邱、颍上、阜南四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工程、坝区占地及移民安置工程、安徽和河南两省淹没影响处理工程,工程总投资22.67亿元。
其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现有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调蓄洪水,削减洪峰,控制下游正阳关水位不超过26.4m,流量不超过10000 m3/s,使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下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确保淮北大堤和沿淮重要工矿、城市的安全。
本报道感谢安徽省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管理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