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新不奇不特 不好意思叫小剧场
先锋和边缘的棱角 日渐消磨
3上一篇 2012年10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先锋和边缘的棱角 日渐消磨

 

改变了观演关系,挑战传统的戏剧观念,发布独立的观点和思想,具有大胆自由的反商业精神,这是小剧场戏剧的价值所在。

它曾经是一个光荣的称谓,确实充当着实验和先锋的角色,引领着当时戏剧的审美和走向。近几年的持续升温缓解了戏剧界的尴尬,然而从另外的方面来说,或者在一些独立姿态的话剧业内人士看来,“小剧场热”反而产生了另一种尴尬: 它会不会是又一个泡沫呢?因为曾经先锋和边缘的它,很多已经成为戏剧市场的主流,热情、真诚和勇气被商业化的市场日渐消磨着。

以营利为目的的山寨剧目

随着各类怀着赢利目的的“山寨剧目”的甚嚣尘上,过度商业化对话剧本质造成的侵蚀显现出来,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危机也同时到来。

如果我们看一个只有色彩的《英雄》,看一个只有搞笑的《麻花》,那还可以,但是如果紧接着一大堆“类英雄”、“类麻花”揭竿而起,那对观众和艺术载体来说都是破坏性的。

而且对于小剧场话剧本身来说,抛弃戏剧的高标准,一味票友化,依赖噱头而不是舞台功力,直接后果就是其本身造血能力的迅速衰退。

有些小剧场戏主人公强行接近观众进行“直接交流”,引人反感。如有的戏演员向观众提出粗俗的问题要求应答;有的戏按剧情需要让观众走来走去;还有一出戏,要求每一位观众都要披戴猫头鹰服饰,有的观众愿意,有的就不太情愿。这种人近心远的交流反而使观众与演员心理距离远了,直接影响了观剧效果。

“三大俗”层出不穷

以市场为目的的演出,在整个小剧场话剧圈内是主导。于是,为了经营利益最大化,出现了“三大俗”。

首先是爱搞笑搞怪:从“翠花”、“韭菜花”到“麻花”,天马行空的剧情,无厘头的人物,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各个剧组也在宣传上抠字眼,什么“狂笑喜剧”、“爆笑喜剧”,力图表明自己可以把人逗乐,但也只负责把人逗乐。

其次是模仿拼贴:把网络流行语和广为流传的情节拼贴在一起,只为吸引眼球,完全背离小剧场的戏剧精神。《拿什么整死你,我的爱人》、《满城全是金字塔》……听名字就知道这些戏在模仿哪些影视剧了,其实有些戏和影视剧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为了吸引眼球罢了。

明星撑场的也不少,由影视歌明星乃至超女快男们出演。有的明星话剧根本没有排练时间,演员各自拿本背台词,临到演出大家串一遍就算完了。

上演剧目重复、优秀原创剧目缺乏,低俗、恶搞、泛娱乐、低级炒作的剧目,占领了小剧场大半江山。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