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八座城门。
在东边,人们曾一度叫它们是威武门和时雍门,即今天大东门和小东门。南边有南薰门和德胜门,其中,南薰门是在现今的省建设厅与银河大厦之间。而德胜门今在省教育厅与原安徽日报老报社之间。打西边的,是西平门和水西门。西平门即今大西门,位置在省团校与琥珀潭之间。水西门,在省财政厅以西,今亳州路桥附近,因位于合肥古城内金斗河之西而得名。而北边的拱辰门也很有名气,其旧址位于现拱辰街与环城路交口处。
当然,“金斗门”也要算是合肥的老城门之一。很多人不知道,是因为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合肥,因为城墙既高大且坚固,久攻不下。后来他们将地道挖到了金斗门(今亳州路桥附近)下,用炸药炸毁了这座城门。后人用泥土把那段城门封堵了起来,自此合肥古城墙的“八门”只剩下“七门”了。
出德胜,迎威武
合肥自古多战事。老合肥说起城门,最常提起“出德胜,迎威武。”意思就是出兵打仗要走德胜门出去,打仗打赢了就要从威武门回城。古时候,京城或省里王公大臣来合肥巡视,必须由德胜门进城。有一次,李鸿章经过德胜门大街时,一路上颠颠簸簸,便向前来请安的庐州知府、合肥知县提出立即整修的建议。可是知县换了三届、知府换了两任,那路十年也没修好。
威武门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管是六座城门的哪一座城门,在城门上只有一层城楼,但是威武门却有两层城楼,并且很牢固,想攻下威武门很难。据说,当年鬼子来轰炸威武门,威武门纹丝不动,晃都没有晃,所以他们就不敢再从威武门来攻合肥城了。可到底还是从德胜门进了合肥城。
西出庐州两大门
据史料记载,旧时,水西门与西平门(今大西门)为西出庐州两大门。水西门建于明代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前后,为庐州府城门之一,与西平门、德胜门、拱辰门等七座城门、两座水关以及高2 丈余、底宽4丈余、上宽8尺、周长4706 丈的城墙圈成古庐州城。
可惜当年太平天国攻打合肥的时候,炸掉了合肥的水西门。
现在大西门一带的百大CBD这块,以前叫西平门。史料记载称,经过明末战乱后,有星相家说西方庚辛属金,西门面对西方有动刀兵之意。为化刀兵之气,求太平景象,西门便改称“西平门”。它是合肥老城西门南侧一座,城门上有楼,楼三楹,内有铜身关帝像。前有瓮城,顶有石台。
明太祖朱元璋入城时,正式将“西平门”的牌匾挂上城门。当时,合肥城墙全部改用砖砌,周长约合26华里,高2.4丈至3丈不等。
拱辰门外有条商业街
拱辰门为合肥老城北门,拱即拱卫,辰即北辰,乃北极星之意,拱辰,意为四方归向之意。
相传南宋期间,庐州城很小,一位姓郭的守将来此驻守时,觉得城区太小,就把城墙往外扩展,其中扩后的北门就叫拱辰门。《合肥县志》记载,当时在拱辰门外正北跨淝河上还有一桥,名曰拱辰桥。从清朝时的合肥县古城郭图中,可以醒目地看到拱辰门以及护城河上的拱辰桥横亘于城北。从拱辰门进城后有一条街巷直通城内,这就是拱辰街。
据传,拱辰街曾是合肥最具商业气息的一条街。解放前,这里曾是有名的香店集散地,街两边排满大小的香店,前来采购香火的生意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