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当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省多地实施了博士引进工程,如滁州的百名博士,安庆的首批引进20名博士,全省首位博士后当“村官”。“博士”与“当官”这两个关键词,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这些“博士”走上仕途以后,是否依然能像在研究室里一样得心应手?“治学”一流,“治政”又如何?日前,记者走访了多位博士官员,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聆听他们对于博士从政的认识和理解。
对话 王厚亮: 用科技知识透视经济脉络
到政府机关工作时,王厚亮已经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十余年。
1984年,王厚亮考上合肥工业大学,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他本、硕连读,取得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后,王厚亮回到老家山东淄博,在山东建材学院教书。8年后,他考取清华大学材料系无机与非金属专业的博士生。
2000年,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后,王厚亮面临新一轮的择业。在学校的推荐下,他来到合肥,担任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主管经贸、招商。
王厚亮一干就是7年,直到2007年升任合肥市发改委主任。领导在调动他的时候,目的说得很明确,“你给我把全市的项目搞起来!”
这时我们可以看一份数据,2000年,经开区工业产值才28个亿,到2007年,已经达到370个亿,增长了15倍。
王厚亮的“成绩单”就包含在这份数据里,所以他很欣慰。但他所做的更大的贡献是,在晶体管走向末路之际,超前思索如何打造平板显示产业,与“京东方”接触,30多次给上级领导写报告。可以说,谈起合肥的平板显示产业,王厚亮是绝对无法绕过去的一个名字。
而对于王厚亮来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眼光和想法,会去做这些别人没有想到或是不敢做的事,与他的知识积淀是分不开的。
今年上半年,王厚亮又调任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务没有变,搞项目。
学习能力 在任何职业中都是优势
记者:你觉得高级知识分子从事行政工作,最大的自身特点是什么?
王厚亮:能够一步步的求学,并最终成为博士,至少说明这个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当一个人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时,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天生的博士,也没有天生的官员,无论我们做什么工作,都是通过后天学习的。
记者:你本来从事教育工作,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改行”?
王厚亮:我在清华大学当博士生的时候,就经常为一些地方政府提供科技咨询,发现很多地方政府的官员对于科技知识了解得不多、不够。当时我就在想,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官员不懂科技,又如何能够带领并指导现代化建设呢?所以,懂技术、懂科学的官员,是需要的。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学以致用,走“产业报国”的道路。
记者:改行之后,又是如何适应新的环境的呢?
王厚亮:不是所有的硕士、博士都能适合行政工作,但也有不少是适合的。实际上,即使是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也会成为领导,比如院长、校长。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我刚改行的时候,老领导跟我讲“你多与企业交朋友,自然就会长本事”,这句话是对的,我正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的理想是产业报国,我一生都将为了这个理想而努力。在合肥,这个理想已经实现过一次;现在,希望能够在阜阳再次实现自己的理想。
刘爽:出了研究室改行服务企业
对话 治学、治政,都需要脚踏实地
记者:为什么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工作?
刘爽:我从2000年来到合肥求学,在合肥生活了这么多年,目睹了合肥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合肥的发展势头和潜力都非常好。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城市,都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所以,很希望能够留在合肥工作。
另外,搞研究是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归根到底也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到政府机关,同样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只要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是值得肯定的。
记者:从事行政工作的几年来,对自己的工作情况满意吗?
刘爽:应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几年,新站区发展得很快,我也是为新站区发展贡献力量的人群中的一员。3年的工作,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见证了城市的巨大变化并参与其中,让我感觉非常充实。
记者:对于引进高级知识分子充实公务员队伍的做法,你有怎样的感触?
刘爽:政府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就必须不断引进,这与人才的学位没有必然的关系。
此外,人才引进工作,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要有适合的岗位。而我的感受就是,一个好的机制,必须能够发挥被引进者的长处。既然引进了人才,就要好好利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