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东关逸夫小学一年级三班教室,原本能容纳50名学生,由于报名人数太多,硬是挤进了87名学生,两人课桌竟变成3人共享。(9月12日《华商报》)
两人的课桌上演三人行,耳麦和扩音器成了老师的自备装备,无须更多的描述就可以感受到一所县城示范小学的逼仄。当然与其说逼仄,不如说因为兴盛而过于拥挤。
而在乡村,则是一副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冷落之状。由于新生人口逐年减少以及大量青壮年出城务工,以往东大村子,也只有数十名适龄学童。 一些商人们或出于行善积德的目的,或出于纯粹的回报社会,或出资于政府,或事必躬亲,建起一所所希望小学,这才解了几分燃眉之急。然而,师资问题又接踵而至,老迈的校长加上大龄的教师居然便是师资中的主力,偶尔来一个支教的大学生,喜上眉梢之后,离去后也只能留下惆怅。
再回到城市中,县城的学校拥挤怎么办,那就多建几所学校,多招聘一些老师吧,可见是一不缺钱,二不缺人。不过暂时的缓解也难以彻底治愈这种乡村与城市的断层。乡村和城市之间只存在一种单向流动,跳出农门已成为农村青年的最大期望。只见优秀的乡村资源从乡村中流失,却不见城市对乡村的反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更多生长于乡村之外,乡村很容易变成遗忘的角落。彻底打破这种二元隔层,或许才能彻底地治疗好城市拥堵症。